贵州制造如何晋升国际大牌|聚焦2019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03-12


稿源:贵州日报

2019年10月26日



 

         “今年终于有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了!”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的“老朋友”,贵州旅游文化大使、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开心说。

          何出此言?

          自2015年贵州开办民博会以来,陈平年年参与策划,并帮助邀请境外艺术家以及手工艺大师、学者、官员等前来参展。

         “今年的民博会有两大变化,一是在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创意能力上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多彩贵州’这一品牌派生出的产品种类非常丰富,显示了本土设计能力的提高;二是国际馆的参展成员由手工艺人转向了供货商人,带来更多特色商品、产品,而不仅限于民间艺术品,逐渐由政府扶持迈向市场化经营。”参与组织多届民博会的陈平表示,本届民博会的商业性更为突出,与市场的关联更为紧密,促进和提高了民博会的社会化和经济化,不仅能刺激民博会的持续运营,也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兴起,传统手工艺迎来新机遇,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那么,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如何实现有机融合?

         这些,都充分体现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当下所处的境遇中。

比如苗绣、银饰、蜡染等贵州独有的民族文化符号,种类丰富、特色鲜明是它的显著优势,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绝对优势也成了限制其发展的原因之一。

        “现场展出的百鸟衣为贵州独有,制作一件百鸟衣需要三年,在这三年里,传承人要如何维持生计呢?而传统手艺的传承保留和创新改革之间又如何平衡?”陈平坦言,这些都是民族民间艺术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此,她认为,一方面政府对于传承人给予一定地位的尊重和经济上的保障,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发扬工匠精神,专心致志地传承传统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更多传承人,加强民间手艺新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研发能力,特别是提高传统手工艺与创意结合的能力,提升它的市场价值。

        “做到这两点,相信贵州会有更多独一无二又富有时尚气息,且具备世界流通性的产品。”陈平说。

        “多彩贵州水”和正安吉他,让她看到了希望。

        “简单的水可以开发出这么多品类的产品,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新颖包装,非常好;吉他虽然源自于国外,却能在一次博览会上就签下上百万美金的订购量,这些都显示出贵州创新创业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这两样产品,陈平毫不吝惜地赞美道。

        有希望,但也有不足。 “这次民博会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文化品牌的诞生,但是离享誉国际、能够在世界上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品牌的诞生,这个目标还有很大距离。”陈平建议,在“多彩贵州”这样的公共文化品牌引领下,可以集中力量塑造一个更为具体、更具代表性的拳头产品或龙头品牌,当它代表贵州走向世界时,也能带动更多贵州文化符号产生广泛影响。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彭芳蓉

文字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