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合作—2017年广东公交外交周论坛(广州)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03-04



稿源:广东友协之声2017年第3期




共商务实合作 共享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合作


        2017年9月20日,由广东省友协和广东公共外交协会共同主办的2017广东公交外交周论坛在广州举办。本届论坛以“共商务实合作 共享持续发展”为主题,共商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共同探讨传统医药的国际合作,实现各国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现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出文字实录,内容摘录如下:

 

《“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和挑战》,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先生

        曾智华:

        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大家早上好!很高兴参加2017公交外交周论坛。今天我的演讲是浅谈“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和挑战。

        演讲内容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我想谈谈“一带一路”的基本概念。其次是“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方面的全球项目和投资。然后,我想谈谈“一带一路”潜在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风险。比如说在宏观经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哪些风险?最后,我想谈谈“一带一路”的未来。

众所周知,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时进行了“一带一路”的表述,“一带一路”倡议就此诞生。

        中国是想去推动国家的贸易和发展,不是经济援助的项目,而是广泛的贸易畅通的项目。“一带一路”是开放的网络,是一个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集。我们在这个地图上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有六大走廊,中国到中亚、西亚的经济走廊,中国哈萨克斯坦经济走廊,中国缅甸走廊,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走廊,中国欧亚经济走廊,最后是中国和印度支那半岛的经济走廊。“一带一路”是非常宏大的倡议,它涵盖了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沿线国家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所以这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贸易机会。广东积极地参与到“一带一路”的项目中。比如说,在南亚的种植园,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有在非洲的一些项目。“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好几个大洲,总的项目金额达到了四万亿元,而且还在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有一些项目正处于建设阶段,比如2017年正式动工的肯尼亚蒙内铁路,300英里的铁路连通了内罗毕和蒙巴萨,这个项目百分之百是由中国投资的,由中国的道路和桥梁建设公司来参与。

        我们有投资总量达45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也有中国俄罗斯工业园区、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建设、苏克油气项目等,这些都只是主要的项目举例而已。中国在非洲的贷款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在非洲的贷款。仅凭世界银行的贷款远远不能满足非洲的发展需要。我们这里列举了几个中国的进出口银行在非洲贷款的数额。此外,中国的一些发展组织最近也在兴起,比如上海合作组织有一个发展银行,我们也在2015年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有从去年开始正式投入使用的新丝路基金。

        中国2000年到2014年的对外投资增长非常大。2000年中国的对外经济投资只有区区9亿美元,但是这个数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飞速增长,到2014年达到了1160亿美元,2015年达到了1178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多数“一带一路”的基金来自中国的机构,这可以让人民币通过在建的合约项目、互惠贸易而在国外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有很多外媒批评中国的货币,有一些公司他们想要人民币,但是配额不够,也不可能经常性的使用人民币或是用人民币与本国货币进行兑换。但现在相关国家可以更加广泛使用人民币,不需要把人民币换成本币,更加方便了。讲到人民币在海外的广泛使用,银联支付就是很好的例子。银联一直在相关的国家推广它的支付业务,2014年底开始,在哈萨克斯坦就可以使用银联卡来付款,60%的ATM机和40%的POS终端可以使用人民币。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南亚国家的巴基斯坦,拉美、东欧、东亚地区、北非地区都有中资的工业园。有很多工业园都在运行当中,“一带一路”倡议会进一步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进而帮助其所在国家的发展。

大机遇自然伴随大挑战。“一带一路”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因为他们发展阶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风险。此外,我们要满足环评要求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还要考虑“一带一路”会不会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态。比如说你要购买土地,你怎么确保原来的土地持有者得到应有的赔偿,还有满足相关公约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还有一些大国会怀疑,因为这会涉及到地缘政治的利益和冲突。西方有一些教授和学者也做了一些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我想它非常适合对我们这个情况做出一个描述。其中有一个说我们要张开双臂积极参与。还有一个教授说“一带一路”倡议从整体上来讲,不仅仅是一个机遇。一方面我们看看这些国家从中国身上获取什么,第二就是他们与中国如何开展交往,“一带一路”是双行道,双方都有需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险,在非洲、中亚以及在东欧国家,他们的风险其实是最大的。

        斯里兰卡从风险方面上来说是中等的,我们以它为例,来看看我们到底如何具体评估每个国家会涉及到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涉及到安全、政治稳定性、政府的效率、宏观经济条件、外贸和支付、金融风险、税制、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等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这些情况一一加以评估,斯里兰卡在政府效率方面的经营风险比较大,其他的风险都是比较适度的。

        我们再来看看特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险。比如说新加坡,可以说它的风险几乎为0,斯里兰卡属于中低水平,埃及原来是比较低的,但2010年以后由于国家政局出现问题,它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乌克兰也是一样,还有巴基斯坦,它的风险超过80%。“一带一路”国家一共有65个国家,它的风险平均值是46点,但是大概只有6到7个国家属于平均值以下的,大部分的中东国家他们的信贷风险是比较高的,苏丹,叙利亚、伊朗等等的信贷风险很高,尤其是储存性的风险,你要把钱借给这个国家肯定要考虑信贷风险。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风险降低。

        对于未来,我提几条建议。首先“一带一路”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应该有效地与全球发展战略整合起来,不应该孤立起来;第二,对于每个项目应该做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第三,要加强人才储备。中国快速国际化,也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但比较缺国际化人才,有国际化的人才才能有效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讲到实施,我们要采取沟通策略,不仅仅是和政府的沟通,也要和包括公民社会、大众媒体,以及所有的非官方媒体沟通。他们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有一些国家需要基础设施,像港口、铁路,有一些国家需要的是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或者是建议,他们想从中国取经,要的是软性智力的支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经验拿到当地进行本地化,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更加契合本地的要求。

        今天我的演讲就讲到这里。“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所有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发展得欣欣向荣,谢谢!

 

◆ 曾智华


              

共商务实合作 共享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合作

 

◆ 陈平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合作与交流》,
      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民间艺术组织 (IOV) 全球副主席陈平教授

        陈平: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非常高兴我能参加这次论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符号和自己的特征,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具体象征,是人类千百年来获得的灵感和智慧的体现与载体,但是多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文化遗产都正在消失。

        今年5月,我曾带着我的学生从中国的西部祁连山,花5个小时到达了敦煌“一带一路”的起点。5月份祁连山仍然是白雪皑皑,当时我和我的学生说,你对沙漠和丝绸之路不感兴趣吗?他说,老师,我平时太忙了,这样的时间才有空看一部电视剧。也就是说我们生活的环境被不断改变的信息和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而取代,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全球气候的变化,还有战争、和平、遗弃和遗忘,以及高科技时代带来的“侵略”。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归大自然,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人类传统的文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美好性是我研究的课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给全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光明的机遇,因为他把人类变成了联合在一起的共同体。所谓民心相通,心相通文化先行,只有了解了文化我们才会相互理解得以沟通。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就是美美与共,增进相互了解的载体。2016年丝绸之路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的名录,这个遗产名录是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请的。这一条道路的开通和申请给更多的国家带来启示和新机遇,也就是说文化遗产如何在“一带一路”机遇下合作共赢?

        我们不可否认地看到,很多文化遗产和遗迹有很多缺失。交通不便,维修缺失,导致遗产仅仅留存在那里,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年轻人,也不能引起更多的关注。一方面我们希望文化遗产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另外一方面游客的蜂拥而来给它带来了更多的破坏,这就是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的矛盾。

        文化的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交。今年8月21日,我在北京组织策划了一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的交流活动。我们的博物馆馆长与埃及、意大利的博物馆馆长一起交流如何打开博物馆大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让儿童和青少年从文物中获取更多的力量和智慧。我就在想,很多年轻人对于文化遗产失去了信心是由于遗产跟他们的生活相去甚远,如何让遗产活起来?如何让博物馆展现出其魅力?这就要实现从文化遗产资源到资本的转换。

        我们今天要考虑到很多的景区在保护的过程当中,由于它的产品非常单一,再加上过度强化经济利益,比如说卖门票,导致很多游客没有心思来这里承载文化和思想。我们今天会分享传统文物的合作与交流。有一个案例是中国的台湾。台湾的“朕知道了”胶带纸就是文化创意的产品。还有玉白菜,通过创意人员对它的创作,它也变成了非常重要的旅游产品和创意产品。所以我们根据这个图表可以看出,根据文物、文化遗产所创作的产品已经在很多博物馆的收入中占极大比例。接下来我要讲一下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产品。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创造出了很多当代人喜欢的产品,如扇子、杯子等等。到今天为止,故宫已经创造了九千多种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吸引了现在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过去只是看一下文物,但是通过一些创意产品的推出,故宫现在的游客没有减反而有增,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故宫。故宫还推出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电影,收看这部片子的大多是年轻人,而且很多年轻人看后都表示将来要参与到文物的修复当中。

        过去的伦敦博物馆像一个鱼梗一样,但经过几位大师的设计,这个博物馆变成新的博物馆,甚至是艺术家的工作室。北京的798原来是工业的工厂,现在变成了大型的现代遗产,有很多当代的艺术会议在这里举行开幕式,并以在这里举行开幕式为傲。现在中国的高铁非常发达,过去的蒸汽火车越来越少见,它们变成现在拍电影的场景。原来我们用毛笔写字,然后变成圆珠笔和钢笔,现在我们用电脑。但是我们传统的文明也在日益消失,留给我们后代就是书本上、屏幕上、电视上留下的影像资料,作为专业的从业者,我非常焦虑,在信息文化和现今文化到来的时候还有很多文化需要大家去传承。

        另外,我们尤其是生活在当今中国城市当中的人,居住在楼房里却不知道对门是谁?对门更换了好几批住户也不知道他是谁。我们的传统之美已经渐渐地被遗忘了。一个城市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经济之繁荣,地理位置之优越,或自然风光之美,而更在于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人,才是发展的主体,人,才是经济和价值的主体,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经济变得更加发达,但是发达以后人类会怎么样?现在很多大城市都有共同的问题,交通拥挤,空气非常差,很多大城市人都想去乡村,这说明人类发展的回归。

        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节庆,西方有圣诞节、复活节,中国也有非常多节日,这些节日能够把人们聚集在一起。我所在的机构,每年在全球各地大概要举办200多个艺术节,艺术节不需要语言,只要肢体以及真诚投入的表演就会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一个法国的普通游客和中国的鼓手他们语言不相通,但是通过动作产生了友谊。通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甚至能产生男女之间的情感。文化是相通的,相通的基础是平等、友好、宽容。节庆当中还可以体现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夏布节,韩国人在这个节日里要表演出殡的场景,让老人出来表演,他们让很多时尚设计师把他们设计的新型服装在节日中让大家购买,这是非常好的形式。

        中国山东潍坊风筝节也是我们机构帮助创建的节日。潍坊是非常著名的风筝城市,通过国际艺术节,已经有100多个国家的人到潍坊来参加风筝节。他们现在建立了50多个景点,合同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金。大家不要小看文化遗产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利用好了是非常好的旅游载体。

        我作为两个小孩的母亲,他们小的时候我经常读书给他们听,希望等他们长大会读书的时候会闻到书的香味,但是没有想到十几年他们长大了,会写字了,他们看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他们沉醉在电子时代里面。所以我们坐在这里要探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如何让文明可持续发展下去,对传统文化强化、复苏,让它有序地传承,同时要让它变成当代人所喜欢有时尚气息的产品,它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通过我这些年行走在东西南北,我自己心里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要想合作,首先要去了解对方,要想了解对方,一定要尊重对方,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自己的语言和习惯,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交流和互鉴。“一带一路”的宗旨是民心相通和互鉴。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黑格尔曾说:“历史是一堆灰烬,  但灰烬之中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发掘这些已近冷却的灰烬,而是要把双手深入其中,体会那尚存的温热。我们人类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大自然和现代化发展带给我们的困难。如果我们疏离的话就将失去更多。



              

共商务实合作 共享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合作

 

◆ 张梅

 

《“一带一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梅

         张梅: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容幸今天我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和探讨《“一带一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题。

一、“一带一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和思考。

        文化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应有之意,2013年9月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必要举措和应有旨意。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带一路”的有机组成。2015年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6年12月发布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以及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文化的坚实支撑已然成为现实。

        “一带一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带一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源远流长,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运送了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商品,还推动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播。很多中国优秀产品与世界人民共同分享。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中国桑蚕丝绸,一度曾风靡罗马成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到了17至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成为一种名贵的日用器皿。

        妈祖信仰成为各国共享的遗产,全球有33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妈祖庙,妈祖信众达3亿人,源自很多外国的文化和商品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比如说玉米、胡萝卜、马铃薯、辣椒、西红柿传入中国,最终导致我国八大菜系的形成。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造就了五台山佛乐、少林寺功夫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主席在丝绸之路论坛上讲到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

        二、广东参与“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

        广东在“一带一路”文化合作中的传统优势。从历史角度来看,广东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与文化交往当中,海上通道的重要起点,比如说徐闻古港以及广州港。从地理角度来看,广东三面临海,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与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此外,广东现有三千多万海外侨胞,其中在东南亚的广东籍的华人华侨占中国华人华侨60%以上。

        广东参与“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优势,首先是广东文化资源丰富而多样,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丝绸之路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跟广东密切相关。唐朝时期,天竺(印度)属国波罗使者来华,因故误了归期,他是来自“一带一路”的友好使者,后被封为达溪司空。千百年来,广东人民在南海神庙举办波罗诞节庆。2013年波罗诞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著名的广彩是逐步适应国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彩绘的风格,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目前广彩也列入了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莞香是东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和茶叶、陶瓷成为东莞古代的名产享誉中外,目前莞香也已进入名目。通草画以各种形色人物为主,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郁,人物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深受西方人的喜爱。

        其次,自2003年广东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广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普查和名目体系方面,广东经过多年的普查工作,基本上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公布了6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名录,并有粤剧等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保护制度方面,广东在2005年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制度,在2006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保护中心,在2007年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在2009年省文化厅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而在政策支持方面,广东积极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法规,2011年10月1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以后第一部地方法规。在资金扶持方面,2016年开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加到每年三千万。省级传承人的补助经费从每年1万元增加到2万元。国家级传承人享受国家补助2万元的基础上省里面又补助1万元。省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在全国领先。此外,广东还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博物馆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此外,作为我国的外贸大省,广东的轻工工艺品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这为跨界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济环境。

        最后,广东省积极与国内外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最早的粤港澳三地共同申报粤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官方和民间举办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和体验活动,广东始终在发扬敢勇当先的精神,不断开放。

        三、一点思考与建议。

        三个突出。突出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突出国际间合作,建设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基地,加强政府与民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要突出传播交流,建设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基地,积极利用各种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加强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民心共通。

        四点建议:一是既要走出去,欢迎走进来,鼓励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也欢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界、跨区域展播和展演;二是共同开展调查工作,进一步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进一步有利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三是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增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了解与互信,举办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四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旅游、影视、出版、动漫、游戏以及创业产业的结合度。开发蕴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通过产业结合焕发新生,让“一带一路”各国人民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最后让我们共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多样共存,合作共享,倡导文化平等,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创新,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人民,让世界更加美好!谢谢!

 

              

共商务实合作 共享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合作

 

 

《“一带一路”与传统医药的国际合作》,尼泊尔阿信·百地亚博士

        阿信·百地亚:

        大家早上好!给大家带来尼泊尔的问候,我是阿信·百地亚。今天我跟大家讲一下阿育吠陀给大家带来的身心健康。

        先谈谈今天演讲的第一部分。阿育吠陀就是生活的科学带给我们生活的知识,让我们长寿健康,它关注所有相关主题并加以讨论。因为它是印度的传统医学,所以叫阿育吠陀。在阿育吠陀中,世界上有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它们组成了整体的框架。五大元素里面还有三大原则是能够有效地调节我们的生理机能。这里讲的WATA就是移动或者是提供信息或者是赶出去,主要是管理我们身体的流通。PITTA是加热,与身体的新陈代谢相关,最后的KAPHA主要是拥抱和接受。

        阿育吠陀之下有几大分支,一般分为内科、骨科、妇科、耳科等8大基本类。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体验阿育吠陀的魅力,让它用于当下,主要的体现就是瑜珈和排毒疗法,我们通过蒸汽疗法或者是呕吐来进行排毒,通过通便来进行排毒,还有灌肠以及将油流在前额上来进行全身的放松。

        我演讲的第二部分是怎么有效地种植药用的植物,就是我们所说的草药。先来看看尼泊尔的生物多样性,大家知道尼泊尔是一个小国,确实非常小,尤其是当你把它的占地面积和其他国家相比,它只占全球土地面积的0.1%,但是它的生物多样性却是非常高的,全世界已知的动植物,有3.2%和1.1%在尼泊尔。目前为止,在我们国家发现大概有7000种植物,700种有药用价值和药用属性,440种属于野生的食物,70种是香料。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潜能。在印度的南亚次大陆,我们发现有1100种的植物是具有药性的,但是他们的分布非常分散。有一些药是代代相传,老祖宗传下来的,没有系统研究。还有一些药用的植物可以作为香料。比较主要的药用植物和产品,比如说利血平是抗高血压药,还有姜黄素,是抗炎药的,还有醉茄素也是抗炎药。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很关键的话题,也就是说我们是采取系统化的种植还是在野外、田间采用这些草药。可以看到尼泊尔90%到95%的药用和香料植物是大自然采集过来的。我们虽然有药用和香料植物,量却非常小,如果自己种植药用和香料植物的话,有很多行政手续才可以种药用和香料植物,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自己种药用和香料植物,反而更加喜欢去田间采摘。由于政策不便,导致我们药用和香料植物不足以及不具有持续性。尼泊尔每年柠檬草的产量只有10吨甚至不到10吨,因为它没有进行系统性大规模的种植,与之相比,印度每年柠檬草的数量是1.5万吨,尼泊尔缺乏市场信息,有一些高质量的种子没有办法进行药用和香料植物的种植。

        尼泊尔有一家中草药公司,目前跟其他的国家进行合作。在尼泊尔的首都有一个港口花园。我们在那里成立了一个国际中心,尼泊尔达泊尔公司种植草药,然后作为学习中心,达泊尔公司成立世界级的技术公司,另外也进入尼泊尔24个地区推广即将濒危灭种的药物。农民可以通过草药的种植获取额外的收入。尼泊尔有两个有名的商人用16亿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在推动阿育吠陀的发展方面非常厉害。这个是政府的草药生产与加工有限公司,种植了350公顷香料,有不同的香料农场,还有拓建计划,每年生产20万吨精油。它在海外的一些香料植物种植方面也起到了先锋引领作用,我们有一些海外的植物也可以带到本地进行本地化的生产和种植。可以看到,尼泊尔的很多草药可以用于药物的制作,阿育吠陀也需要更好的研究才能开发出药用的草药。我们大部分采的药都是出口到印度进行加工,很少在本国进行加工,因为印度有自己的医疗产业,他们加工量比较大,加工产品出口到欧洲。

        还有野生草药的加工技术。尼泊尔发展滞后,整个区域也是发展滞后。我们依赖老旧的技术使相关植物可以在微加工的情况下出口到印度,在印度再进行大规模的加工和增值。如果我们可以获得现代的技术和技术娴熟的劳动资源,在尼泊尔我们可以做到这些,而并非一定要到印度去做。因为尼泊尔做这些我们的成本会更低,对于我们来说是双赢。我们有一些提取的技术,包括技术捣碎等等,但是做这些技术肯定需要很多前期投资。因此,我觉得这算是一块处女地,我们希望可以在这里进一步开拓更多的合作。

        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尤其是对于尼泊尔而言,尼泊尔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种植、生产、加工不同类型的植物。尼泊尔和孟加拉、印度这些南亚大陆国家可以一起进行合作。我们可以从古代的民间智慧里面获取真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植物可以增加我们国家收入,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的健康研究。还有化妆、中草药、美容保健的产品,这些是当代人关注的,阿育吠陀可以给当代人生活提供健康和美颜方面的帮助。还有就是健康旅游,人们可以在这里可以放松、瑜珈排毒,也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免于受很多的压力,能够实现真正的身心舒缓。

        还有就是对药用植物的天然成分的分析,有一些是天然的复合物,在提取过程中要有效分析一下植物和草药制剂的化学成份,使用不同的技术对生物活性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在尼泊尔找到很多的草药,找到很多化学元素的分析,然后就可以研制新药,新药可以让各行各业以及未来数代人获得分析。我们也做了相关的实验来看阿育吠陀的有效性。阿育吠陀的药师或者医生使用姜黄来消毒,姜黄可以解决消化紊乱和关节炎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做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就是可以抗炎消炎,这些有骨关节炎的病人他们使用了速叶乳香素,效果会更加明显。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看看还会带来哪些医术。          还有研究人员利用阿育吠陀来治疗糖尿病的病人,但是对于这个疾病的疗效和药效的科学依据是初期的,没有达到一个最终的结果。传统的阿育吠陀疗法可以治疗内风湿关节炎,它是包括40种草药的化合物,其效果非常明显。在阿育吠陀和其他传统药物方面的研究是不够的,比如说没有对它的提取物进行化学分析或者是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我们需要有新技术、新想法和足够的资金让大家不断参与和演进。对于新药开发来说这是真正意义上未来合作的焦点。对人类健康福祉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谢谢各位!

 

◆ 阿信·百地亚




共商务实合作 共享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合作

 

 

《复方青蒿素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副主任王琪

         王琪: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王琪。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复方青蒿素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疟疾的国际化视角。在场的嘉宾来自各行各业,我先介绍一下疟疾这个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疟疾和艾滋病、结核称为三大传染病,疟疾临床以周期性寒颤、发热、头疼、出汗和贫血、脾肿为特征。这是世界范围内从2014年到2016年疟疾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全球范围内有34亿人有感染疟疾的风险,平均每分钟有一位儿童死于疟疾。疟疾疾病导致非洲国家GDP损失120-300亿美元,是导致非洲国家贫困和再一次贫困的主要原因。

        二、复方青蒿素的情况。1969年3月中国成立523项目组。我们可以说青蒿治疟源于中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明青草是有治疗发热的功效。青蒿抗虐源于广东。葛洪在惠州罗浮山炼丹,上面明确记载青蒿治疟的内容。我们都知道,青蒿素是从青蒿提炼的晶体,有作用快速,依从性好,有效性高等特点,而且从专业上来说,它可以导致疟疾的子细胞减少或死亡,所以它有如此好的疗效。广州中医药大学从523项目开始一直进行青蒿素的临床研究,这几年也开发出青蒿素的复方,其中一个是磷酸哌喹复方和ARTEQUICK第四代青蒿素复方,青蒿素药物国外的实验有效率可达到98%,不良率比较低,青蒿素哌喹片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它的科学成果也在相关的杂志进行了发表。

        三、科摩罗的情况。中国现在没有疟疾了,而实际上在50、60年代,我国疟疾发病率达100万人以上。我们国家是采用因地制宜、全民服药、突出重点来解决疟疾问题。2013年中国的疟疾发病率是四千例,本地感染是40例,中国疟疾防控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传统的疟疾干预措施是分发蚊帐等等。中科快速清除疟疾项目是在中国政府有关部委、广东省政府以及其他相关的大使馆共同的支持下实施的。2007年开始,广州中医药大学在科摩罗的三个岛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全面服药和清除疟疾的项目,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及全民服药、监测机构、建立疟疾月报制度以及管理机制、定点站、实施查源等。科摩罗三个岛屿实施全面服药后,发病率明显下降,2014年疟疾死亡达到0。

        从2007年到2017年,我们的项目组也有成员继续在科摩罗从事巩固的工作,包括专题宣传、培训60多场次,还有张贴海报、横幅等具体工作。同时中科疟疾防治中心项目的建设与实施的相结合,是通过医产学研资结合、以药带药的方式,来带动创新药物复方青蒿素国际推广工作,从而引领中医药走向世界,同时也增强了我国软实力。

可以说中科疟疾这个项目,我们通过因地因时制宜,从彻底的治疗扩大到群体的发展。通过这样一种群体的药物的主动干预,在非洲国家形成了清除疟疾的方案,然后让非洲国家走上消灭疟疾的快车道,技术层面也推动了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个方案在全世界的岛屿国家进行推广。

        科摩罗副总统在杂志上评价我们复方青蒿素这个项目为科摩罗节省了1100万美金的财政支出,科摩罗因为疟疾的消除也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提升了国家的经济水平。中科与赤道几内亚的项目实施时间为三年,平均每人花费50美元,疟疾下降的比例是94.3%。

        我们团队对未来也进行了思考。首先是复方青蒿素国际化带来的机遇。我们知道复方青蒿素是我们国家首个被世界范围内认可的中国的传统药,青蒿素处方的开发形成了二次的专利保护,因此我们也要思考如何通过青蒿素的国际化来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促进中非友好等课题。

        这是2012年的数据,全球的中成药市场,日本占80%,韩国占15%,中国仅占3-5%。在中医药的发展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包括技术层面、企业本身的问题,也包括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们要如何来发展?如何通过建共识、立标准、聚资源、创多赢等方式来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呢?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到2030全球疟疾技术策略是到2030年要使疟疾的发病率降低90%,估算完成这一目标需要的资金大概是1305亿美元。需要整合包括复方青蒿素科技、广州中医药大学,慈善机构事业基金会、中国政府援助、政策性贷款、红十字会等资源来共同支持非洲清除疟疾的事业。

        我们希望创新复方青蒿素灭疟项目的资金投入模式与运作机制,推动复方青蒿素援非灭疟行动由单纯依靠援助向长期互惠合作转变,希望世界各地都加入到这个事业,来造福广大受疟疾困扰的人民。我的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 王琪




共商务实合作 共享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合作

 

 

   与会嘉宾与演讲专家互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