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是放大文化符号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03-10


稿源:烽火文创 

2017年12月21日





        2017年12月18日,峰火文创大会(2017)在北京大学召开,第二场主题论坛同时也是第四届中国(国际)起源地文化论坛。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国际民间艺术组织(LOV)全球副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咨询专家,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陈平女士在主题演讲中说,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是放大文化符号。

陈平表示,作为一个旅居国外,在德国生活了20年的华人华侨,她对于文化起源,尤其对民族的溯源深有体会。她分享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经验,以及传统文化如何恢复自信。

陈平女士于1997年到德国,定居在海德堡旁边的镇,作为第一个来到小镇的中国人,她被小镇的市长专门邀请喝了下午茶。在聊天的过程中,她了解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于是,她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形象和中国的文化符号。




        2016年她作为贵州省的旅游文化大使,带着贵州省政府的旅游文化团队来到捷克,在当时组织的一场活动中,她了解到捷克政府官员们对中国太缺乏了解。从1997到2016年,19年过去了,国外对中国的了解竟然还是这样甚微甚少。

        2016年是莎士比亚诞生400周年,世界各国的剧院都在播放莎士比亚各种各样的作品,他们用不同的形式呈现这位伟大剧作家的作品,但是中国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连我们自己的媒体都没有进行多少的报道。这几十年里,人们关注国家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但是对祖国传统文化,民族记忆、民族符号以及文化自信的关心有多少呢?


 

《起源地文化志》文脉梳理系统工程启动仪式


        谈到探寻中华起源,陈平表示,她连续十年参加申遗大会,每年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申报的名录,中国目前是名列第一,但是这对一个有着古老文化的民族而言是不够的,中国有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了解多少?有多少能流传下来活在当今?如何把古老的遗产从资源型符号性的存在和载体转化成受当今年轻人和普通百姓享用的文化载体和生活空间?

        论坛另一个的中心点是增强文化自信,当祖国强盛,华人华侨就更加的自信,活得非常体面,每一个海外的华人都希望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为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陈平女士受聘为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


        陈平认为,不是空喊一些口号就够能实现理想,而是要脚踏实地。比如蹴鞠,是中国发明的体育运动的根据,就是起源地的人这么多年一点一滴的坚持,正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知。比如中餐申遗,韩国泡菜申遗成功,是因为讲述的是邻里、家族、社区的一种友好,注入的是合作的传承精神。中餐应该找到自己的符号,中华的文化也应该找到自己的符号。

        陈平女士还讲到,她参加的国际民间组织,有170多个会员国,其中有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民俗学家、手工业传承人。在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对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感触和了解依旧是故宫、长城、兵马俑和孔子。因此,在探讨和探索起源地文化的时候,更应该思考、找准和放大哪些中国文化的符号。



文化电商“中华源字号”标识千城万店工程启动仪式


        中国五十多个民族,我们之所以能共融共生走到今天,关键是“和”,是以和为贵。只有中国了解了世界,世界也了解中国,才能在尊重的前提下达到和为贵,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走向世界的时候中国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形象,也是这次论坛真正探讨的一个核心。

        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开创属于中国辉煌的明天,让中国的文化真正让世界认同,让中国真正拥有大国所应有的形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编辑: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