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20世纪的“敦煌”文书——广东五邑银信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04-21


稿源:民艺传承

3月26日



前一段当新冠肺炎在国内肆虐的时候,不少留学生及海外的华人华侨纷纷捐献口罩和医疗物资回国内,甚至掏空了当地超市。海外华人华侨爱国爱家早有传统,无论去到世界哪一个角落,始终对家乡及亲人魂牵梦挂,在民族危难之际更是毫不犹豫站出来。“五邑银信”,正是江门五邑海外侨胞家国情怀的历史见证。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在江门华侨博物馆与孙中山先生雕像合影』


 

什么叫做“银信”?

“银信”,是清朝末年至20世纪中期江门五邑及周边地区讲粤语的老百姓对海外侨胞寄回家乡的汇款(银)和家信(信)的统称。地域不同,叫法也不同,潮汕和梅州地区以及附件讲闽南话的地区,将“银信”称作“侨批”。2013年6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广东省和福建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列入《世界遗产记忆名录》,成为广东省的首项世界记忆遗产。



      『广东省和福建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列入《世界遗产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遗产又被称为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 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主要是对全世界范围内正在日渐老化、毁损、消失的文献档史等,通过加强国际间协作以及用最合理的技术加以抢救、补救,进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晚清至近代的中国灾祸连连,五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加上北美淘金热的诱惑,五邑地区青壮男丁纷纷前往海外,他们辛苦劳作,省吃俭用,积攒金钱源源不绝地寄回家。银信的内容一般关于汇款应该如何使用、家庭开支情况、儿女的读书、嫁娶以及家族生意好坏、家乡是否安全等等。由于华侨人数众多、分布广散,家眷又大多住在穷乡窄巷,到银行取款极不方便。而且,当时很多侨胞念书少,文化低,乡下的地址又错综复杂,人名也常写错,不熟悉当地情况的人会常常找错地方。久而久之,家乡的银信便兼顾两地的邮寄和分发,收取一定比例的邮资,相比邮汇收费便宜,所以较受欢迎,进而在五邑地区催生了发达的银信业,当时台山、开平有些街道甚至形成了银信商号一条街。



『华侨在海外谋生』

 


“银信”背后的故事


文革时期,一些家庭怕受牵连,也不知道银信的历史价值,将先辈保存下来的一叠叠发黄的海外书信付之一炬。幸好,仍有不少被保存下来。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收藏了开平塘口镇龙安里周氏家族成员寄回乡给儿子的一封银信,信里写道:“汉民吾儿知悉:久未受(收)到来信,甚念!自内地失落以来,未知你个人在家如何?美国邮局不接书信,中国银行不接汇款。故各人无法寄银回家……现下联军向前猛进,料战事当不久可望和平实现,若此处战事和平时,吾即返回美国……我现在外安好如常,请勿念!若受(收)到此信速速回音。若美国邮局通汇时,吾当即寄银回家可也……”简单的话语,字字句句无不表露对身处战火纷乱的家乡亲人的无比挂念。




『银信的内容』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这是一首在民国年间流传在江门五邑民间的台山歌谣,形象而贴切地描述了侨眷望眼欲穿等待银信的焦急而又无奈的心情。


就这样,当地人靠海外侨胞寄回来的银信住上了大屋,乡村也因此修建了一条条新路,甚至不少学校也是由侨胞捐建,他们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据当地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回忆,银信的发展也使有些懒惰后辈滋生了惰性,战火年代间,甚至出现有人因银信受阻无法收到钱而活活饿死的极端例子。



         『当时的银信商号广告』


不难发现,一封封尘封的五邑银信的背后记载着一个个家庭的悲欢故事,见证了五邑华侨家庭眷恋故土,热爱家乡,照顾家人的传统美德和寸草报春晖的赤子之心。同时,也警示着我们年轻一辈要摒弃“等靠要”思想,要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被喻为20世纪的“敦煌”文书      

区别于潮汕、梅州、福建三地的银信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江门五邑的银信除了少部分来自东南亚国家外,主要来自美加、澳洲等国家,真实反映了清朝末期至20世纪中期江门五邑海外侨胞主要在北美洲和大洋洲迁移创业的移民史、奋斗史,甚至家族史。



『台山天华银号原址』



『宋美龄女士通过纽约台山宁阳会馆捐款救济难童、难民的银行汇票』



与一般意义上的家信不同,银信作为先辈珍藏的跨越千山万水的民间书信,未经后人刻意粉琢,每一封信的内容真情自然流露,每一封银信上各种不同的批号、货币、邮戳,每一封书信都是用中国传统的毛笔书法写成。而且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封银信的内容都不一样,只要细细品味,就很有故事性,如果将所有银信连结起来,就形成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大故事,非常值得研究。因此,银信又被研究界誉为20世纪的“敦煌”文书。


『开平塘口镇周氏家族成员寄给儿子银信』


目前,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等单位收集的“五邑银信”约为4万件,最早的一件可追溯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台山市端芬镇海口埠作为五邑先侨出海谋生的重要口岸,被称为“广府人出洋第一港”,当年这里催生了众多银信商号,有“银行街”之称。2017年5月,台山银信博物馆和银信纪念广场正式在海口埠建成启用,展出了一千多封银信及近代江门五邑侨胞们在海外谋生、奋斗及支持家乡发展的照片,每一封银信,就是每一位江门五邑侨胞海外奋斗过程的映照。

 




用好记忆遗产,讲好“银信”故事 



『江门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著名的“中国侨都”。祖籍江门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人口众多、分布全球五大洲』




『江门,别称“五邑”,广东省辖地级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的“银信”,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我们不仅要加以保护,更要想办法让这种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要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知道、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其中之一就是要讲好“银信故事”,深入挖掘、整理五邑“银信”背后的小故事,形成时代大故事,使到这些穿越历史时空的信笺不仅仅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遥远的文字符号,更是有血有泪、可以共鸣的人类情感交流的纽带。





责任编辑:柒公子

文字编辑:毓    海

图像摄影:江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