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唐朝诗人杜甫《春夜喜雨》的这诗句,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对春天复苏,淅淅沥沥、细细绵绵的雨水,滋润大地作物的喜悦之情。
南方的春雨,就如南方女子般性子,烟雨朦胧、温润如玉。诗中用了“潜入”、“无声”等词语,无声胜有声。一个“知”字,更体现了对自然现象到来的了然和欢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到清明节,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不知被人吟诵过多少遍。诗中的“雨纷纷”、“欲断”、“酒家”等词语,将诗人春夜独自一人、极欲借酒解愁的郁闷形象跃然纸上。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是我国四大节日之一,国人比较熟悉。接着便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谷雨寓意“雨生百谷”,从4月19日-21日,雨水显著增加,老百姓已然开始下田耕作,或插秧苗、或播种,此时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谓“润物细无声”正当其时。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论你是喜悦相迎,或是悲切感怀,大自然借由雨水,无声无色,不知不觉,造福大地,万物迅速吸收营养水分,农作物茁壮生长。
此时,少了阳光照耀,淅淅沥沥的雨水,缠缠绵绵的雨夜,亲人逝去、好友远离、甚至一草一木的枯黄等,都特别惹人惆怅。多少善感的唐宋诗人,每到清明谷雨时节,一杯春茶在手,吟诗作对,或喜悦、或感怀、或思念,或悲切,成就了多少美妙诗句。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这是晚唐五代诗僧齐己的《谢中上人寄茶》诗句。诗中描绘了每到谷雨时节,人们在山上采茶的美丽景色,因为谷雨一般只摘嫩叶,所以不容易摘满一筐,然而春天天色早暗。下山将采得的茶或与邻居共煮同乐,或寄给远方久未相见的亲朋。诗句朴实清新,自然流畅。诗人借摘茶、煮茶、寄茶等,表达了对日常恬静和乐生活的淡然,以及寄托了对远方亲朋的思念。
再来看看这首《茶声》:“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该诗为南宋诗人李南金的“听茶”佳作。全诗用比喻法来描写煮茶,煮茶未滚时如蝉催叫声,煮至沸腾时如车轮碌碌声,茶已经煮成时,茶壶则发出松风山涧流水的声音。诗人最后一定要用他的“缥色绿瓷杯”,一来可见诗人对此物的执著,二来可见诗人对于茶道的喜爱。
无论清明还是谷雨,唐宋诗词中因春雨和茶的邂逅而写出的动人诗句,还有很多很多。春天渐暖骤寒,有一杯春茶在手,总是温暖的,无论你是古代诗人,还是现代普通人。
在这纷纷的春雨中,即使不怎么喝茶之人,因这美妙的诗句,心海也会随之泛起一朵朵茶香吧;因现代生活节奏,我们无法象古人那样慢慢品鉴,但在匆匆驻足时,用玻璃杯冲上一杯玫瑰普洱茶,闻着也会有一刹那的甜美和满足吧;在古朴的小镇穿行,因忘记带上雨伞而狼狈淋湿时,路边店主递与的一杯热茶,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吧。春天的茶,就如春天的雨,细无声中,给予我们温暖,给予我们希望和力量。
春季是一年最好的季节,春雨是大自然最好的礼物。因大自然的赐予,我们拥有香甜的米饭、温暖的衣物,郁郁葱葱的草木。逆境中,就让我们每一个人不抱怨,不气馁、鲜活地生活着,活出春天馨香的气息,就像春茶一样,滋润着、快乐着。
这是一个特殊的清明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有人失去了亲人,有人失去了家庭,也有人为了别人的家庭和亲人的健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些勇敢的白衣天使们,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人的医生们,那些在疫情最危险的地方默默付出的人民子弟兵、公安干警、一线工人、公务人员、行政人员,快递小哥、服务人员们,尽心尽力地继续着自己的工作;全国上下十几亿百姓们用最大的努力与忍耐配合着政府的工作,呆在家中,一起遏制病毒的传播,静候着春天的到来,希望的到来,曙光的到来。这个清明,我们将在静默与哀伤中度过,也将在哀悼中反思,祈祷逝者安息,祈祷生者平安如意。愿天佑我中华,今后风调雨顺;愿各国尽快走出这场灾难,从此和平,友好。清明:我们哀悼,我们纪念,我们祈祷。
(本文图片已取得摄图网版权)
责任编辑:木公子
文字编辑:毓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