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是人类世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成长历史中所有智慧的结晶与载体,是人类通过代代相传珍存下来的宝贵遗产。无论是现存的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代表了有助于社会教育和社会文化的价值观。
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既是繁荣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也对城市的经济有重大的影响力。作为这些遗产的享有者,我们应该认真努力地保护、传承并活化这些遗产,完好无缺地传给子孙后代,并充分利用好文化遗产的资源,让它产生新的当代价值,成为城市旅游和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精神财富与资源,与人们的生活形态、与时代的发展休戚相关。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领域与新的经济产业形式。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有着众多的交集与重合点,如何能把文化遗产经过新的创意,产生新的时代价值,使文化遗产由资源向资本转化,这是当今社会文化界以及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宏伟愿景的倡导下,如何使这二者有机结合,使遗产与创意、资源与新动能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繁荣的重要支点之一,造福于民;如何为中国文化海外推广提供既高端又深受民众喜爱的中国文化产品与旅游商品。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综合发展,涉及领域非常宽广: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人文学、设计学、美学、旅游学、经济学。如何使二者协调发展,相互利用,合理利用与开发,是个综合型的新学科、新领域、新课题,需要众多的学者、专家、设计人员、行业从业者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付诸实践。本文从文化遗产、旅游经济与文化创意的为例,粗浅分析,学识有限,欢迎大家斧正与指导。
一、合作与共赢——以丝绸之路申遗为例
无论是巴黎的罗浮宫、罗马的角斗场、埃及的金字塔、还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大运河等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成长史上的杰出作品、人类的智慧灵感的载体。它们都历经了无数风雨、各种战争、自然灾害、都见证了各国历史的辉煌与衰败、光荣与消亡,记载了人类共有的记忆和片段。
大自然在进化的过程中,带给了人类许多鬼斧神工的锦绣山川与自然气候。这些自然美景与人类双手创造的遗产共同组成了世界遗产。也就是说,是大自然成就了人类,而人类又在自然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奇迹,所以遗产涵盖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自1985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1999 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1986年,中国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截至2018年7月4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53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位居第二位(53项),意大利第一位(54项) 。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与澳大利亚并列,均为4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位居第一超过美国和加拿大。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这些数据无疑是向世界证明文明史的一个得力证据。这些千年留存下来的建筑与古迹遗址是最好的展示方式。
从2006年8月开始,经过了长达十年的努力,2016年6月22日,中国与邻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首次跨境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文化遗产首例跨国合作并成功申遗的项目。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它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据中新社资料显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路线长度约有5000多公里,包括各类遗迹共33处,三个国家共同申报的遗产区总面积为42680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为234464公顷。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包括河南省4处、陕西省7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遗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遗迹。申遗成功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将这个项目命名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的话来说: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对话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2016年5月13日, 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上,首次将丝路沿线的中外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中外30多家博物馆启动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友好联盟”,并签署了多项文物保护、交流双边、多边合作协议。
显然,丝绸之路联合申报的成功,非常好地体现了文化遗产领域内各国之间合作与共赢的价值,不仅增加了中国在世界遗产中的数量,而且为这三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今后,沿线国家不仅会在博物馆方面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可以进行更加富有深度的文化与经济交流,共同发展旅游经济,为“一带一路”的推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文化合作平台。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与发展观
早在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入选,这也是中国首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为跨界文化形态保护开启了合作共赢的道路。文化遗产的跨国跨区域联合申报,已经作为一种世界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共赢越来越得到世界的采纳与运用。
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跨国申报,还可以跨国交流,共同保护,共同分享,共同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既能惠顾百姓,又能加强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中国委员会前任秘书长杜越所说:“丝绸之路的成功申遗,不仅实现了中国广大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多年夙愿,还对未来在这一地区兴起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和重要作用”。
但是,就旅游观光业而言,目前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地方还存在诸多问题:沿途遗址、古迹多数年久失修,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危机;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这些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车与汽车,多数需要长途跋涉,路途遥远,既无法让游客直接迅速到达目的地,又耗费时间缺乏更大的吸引力,而且由于交通受限,救援卫生条件滞后,使旅游缺乏安全性。特别是酒店住宿、通信设施、餐饮卫生、如厕卫生、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达不到当代旅客旅游的基本要求。加上旅游景点分散,无法在有效的时间里实现多重观光需求,因此旅游经济受到较大的制约,如果不能够尽快改善以上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产品开发,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所以,如何将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与当代旅游结合起来,在很多管理、建设等方面有待提高与提升。
丝绸之路见证了当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如果有效地利用其现有价值,它仍然可以将中国与亚欧民众很好地连接起来。以丝绸之路为主干线,加上这些沿线景点与遗产所在地的民俗、民间艺术、手工艺、宗教信仰、饮食习俗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很容易通过旅游与文化交流,甚至旅游经济,商务贸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区域文化遗产与经济互动,便于发展民间的友好交流,有利于形成多民族的大文化观,也有利于三国人民之间的团结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
要想让文化遗产服务于当代社会,或者说在当今社会下,把文化遗产很好地利用起来,保护其原有的物质存在,活化其文化形式与精神附加值,达到资源共享、经济利益共赢,必须符合人类发展中当代的价值观,充分给予文化遗产应有的尊重与重视,不能因为商业开发而毁坏遗产的物质存在形式,也不能将文化遗产片面地理解为静态的,固体的与当代社会发展无关联的文物。
文化遗产特别是文物的保护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保护文化遗产不需要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延伸发展,如果能把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处理好,就可以为当代社会带来很可观的积极回报。在这里,我们更多谈论的是对于文物的保护与开发,也就是如何很好地使文物产生新的当代价值。所谓“遗产活在当下”是发展的眼光,是客观而科学的辩证态度。所谓的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博物馆与遗产现有的资源,进行积极的保护,还要给予适度的开发,加强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使静态的文物产品化,产生经济价值。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官方网站资料显示,《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1092项,其中包括845项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209项自然遗产,38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有37项遗产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共有遗产,这些遗产分布在167个国家(耶路撒冷尚未确定归属)。其中,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仍然是名列前茅的文化遗产大国,它们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欧洲其他国家也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充分调动民间和私人的积极性,鼓励民间参与保护,并在政策法律上制定了合理详尽的措施。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与古迹遗址,甚至连名人故居,都有严格的管理办法与制度措施。
三、借鉴成功经验,让文化遗产走近人们的生活
梁思成的北京城墙之殇,刺痛了无数国人的心。时光过去半个世纪,对老旧建筑物以及名人故居的大肆拆毁依然存在,依然刺痛着民众之心,国内很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名人街巷有的早已有名无实。所以,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的保护经验和法律制度。
不少国家严格规定,为了让名人故居维持原貌,不允许在故居建筑上做任何改动。特别是法国,对于名人故居与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有很多先进的管理方式。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立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而且对于名人故居可以说是爱到深入骨髓。早在法国从1913年法国就设立专门机构对纪念性建筑进行分类管理,登记造册。
1990年,法国文化部对全国范围内的名人故居展开调查,确定各类文学家、艺术家故居的特殊性和历史地位,通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相关报告,同时提出一系列保护与发展的建议,特别是提出法国需要创建一个国家级权威机构以确保文学家故居的建议。该建议在1997年得以落实。之后,法国成立了国家文学家故居与文学遗产协会。2012年,法国文化部和该协会联合推出第三份文学家故居调查报告,为名人故居的专业化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所以,今天世界各国的游客来到巴黎,不仅可以领略耳熟能详的地标性建筑,还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巴尔扎克、大仲马、萨特等成长与居住的环境,更好地了解法国的历史与文化。法国还经常会举行关于文化遗产的大型社会活动,通常在春季举办“博物馆日”,秋季则举办“文化遗产日”,很多耳熟能详的著名博物馆和历史古迹如卢浮宫、凯旋门等在免费开放之列。所以,对于法国青少年而言,文物和博物馆并不是高不可攀或者陌生而静态的。相反,很多孩子非常愿意去博物馆接触那些珍贵的文物,因为博物馆会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求知欲望,经常性举办各类工作坊、图书朗诵会,或者连家长在内的亲子活动。而且很多博物馆的藏书藏画在网络上对公众开放。
从1966年开始,美国也对名人故居进行登记,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并接受民众监督。而在英国,每一座故居都要经过长达2-5年的严格审定才能得到国家认证,之后会得到统一的蓝牌子标记。这些故居由此被称为“蓝牌屋”,受到法律保护,不得拆除。除了对名人故居的特殊呵护之外,英国还有很多博物馆转卖给个人或者家族、企业保管运营、并在赞助商对于文化遗产的捐赠方面给予税务方面的优惠或减免政策,鼓励民间与企业积极参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在德国,历史文化名人也是让德国人引以为豪的珍贵文化遗产,所以几乎所有名人故居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在这些网站上,人们可以检索到故居的历史、现状,故居主人的生平故事,展品的数字版本以及故居举办的相关活动。比如,在法兰克福的歌德故居和在魏玛的歌德国家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人们都可以看到详细的文字资料说明,与大量精美的图片介绍。
这些故居不仅是名人的居住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一段历史和记忆,理所应当得到精心的保护和管理。在德国,也有著名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日,吸引民众在夏季长夜进入博物馆。很多博物馆和遗址还会利用各种活动形式,比如孩子们可以在博物馆举办生日聚会和宴会,还可以庆祝各种家庭纪念活动,同时还专门为学校学生制定特别的教育实践课程等。增加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使文化遗产走入当今人们的生活形态中。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博物馆还停留在收藏、保护、展示的功能上,游客只能参观与观看,而没有机会互动,更没有形成一种生活常态的活动方式。国内对于博物馆,名人故居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卖票、展览上,没有把博物馆与名人故居开放式管理,没有与发展中的社会融为一体,失去了吸引人们走近文物的机会。就拿故宫博物院举例,其宏伟雄厚,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腾出一些殿堂和场所,提供给青少年和感兴趣的游客,甚至专门给孩子们讲解导游,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学习中国的手工艺技艺,比如开始榫卯结构建筑的兴趣课,中国古典建筑的绘画手工艺传习课,各种刺绣手工艺的体验课,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培训课,让孩子们边参观观摩,边学习技艺,甚至可以在一些场馆设置一些明清生活场所的再现、复制,通过现代的VR、4D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当年的宫廷生活与生活场景再现。甚至可以让孩子们在此举办生日活动,举行毕业典礼或者入学典礼,增强仪式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国外,所有美术馆、博物馆几乎都配有自己的艺术商店。博物馆里出售的艺术商品以及艺术家的衍生品,这是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博物馆管理水准的最好载体。而博物馆题材如果能被使用到各种创作领域,也是对博物馆最好的推广与包装。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打开大门,为民众服务。
比如德国波恩贝多芬的故居,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贝多芬故居坐落在伯恩一个僻静的小巷里,很容易被游客忽略。但是管理机构常年举办的各式活动使故居充满生机,所以它非常著名。德国居民在头一年,就可以拿到次年的活动日历和介绍,而且可以上网查询各种活动的信息。从“奢华、格调和趣味”音乐会到“贝多芬与维也纳会议”的讲座几乎每周都有活动。与德国的很多博物馆一样,这里为儿童专门提供讲解服务,还针对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举办各种活动。孩子们可以在此过生日,庆祝自己的成人礼,而且可以预约音乐制作人工作坊,孩子们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和画家们一起制作“贝多芬的石膏像”。工作人员可以带着孩子和家长,一起欣赏贝多芬的雕塑,孩子还可以为自己制作一个石膏像;还有一个叫作“为贝多芬拍电影”的活动,其宗旨在于鼓励孩子们绘制并拍摄关于贝多芬的动画片。作为一个名人故居,贝多芬故居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它的教育功能,让游客、特别是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贝多芬,产生对音乐的热爱。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著名的雕塑艺术家朱乐耕先生曾经提出创办“故宫大学”的建议。我非常认同。
朱乐耕先生认为:故宫的整个建筑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它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他还提出:“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充实了教育体系,丰富了教育内涵,在当代社会教育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增长。伴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水平的飞速提升,如何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博物馆,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面向学校和学生,打造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故宫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其功能绝不仅仅是文物保护和旅游,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国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故宫本身就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学堂,如果能设立博物馆大学,故宫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艺术遗产,将得到最好的传承与保护,特别是培养传承人。如此,故宫内深藏着的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将会得以积极的发展与光大。
波士顿博物馆是美国最好的博物馆之一,其中就有博物馆大学,博物馆大学在传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创新教育等诸多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历史文物的展现,固然重要,但如果能让文物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当代气息,文明就能散发出时代的光芒,为时代服务提供新的价值,所谓生生不息,是指文化传承,假如下一代人对传统文化毫无感觉,一点也不了解,缺乏兴趣,就不会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没有了传承,文化就会形成断层,文明就会逐渐消失。
四、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的密切关系
说到文物与旅游,当属意大利。意大利是文物古迹与当代旅游结合最好与利用最好案例。
截至2018年7月,意大利拥有世界遗产54处,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的国家。意大利全国有博物馆、宫殿、建筑物、雕像、教堂、艺术画廊、别墅、喷泉、历史建筑与考古遗迹等10万多座。有关数据显示,这些遗产为意大利的旅游带来大约4270亿欧元的收入,旅游收入排名世界第4位。每年前往意大利的游客有将近4370万人次,旅游访客量位居世界第5位。据意大利旅游局统计,仅罗马竞技场每年就吸引将近400万人次参观,位居世界第39位,而庞贝遗址每年吸引250万人次造访,位居世界第48位,是意大利游客最多的旅游景点。意大利的旅游业是成长最快而且最具有经济利益的产业,旅游收入是弥补国家收支逆差的第二大来源。
由此而见,保护好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为后人造福,用历史遗迹和文物,为现有的民众和国家带来收益,是一项利国利民还能惠及全球民众的商业经济。世界遗产事业的最初设计和提出,主要是在总结西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它的发展与完善也曾经主要由西方国家所主导和推动。但是随着世界遗产事业在全球的推广,情况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对于东方,特别是对于中国的旅游兴趣开始渐渐浓厚起来,所以中国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所需,制定出有利于本国的发展政策,开启自己的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世界遗产目前排名世界第二位,世界遗产众多,旅游景点众多。对于很多外国人而言,故宫和长城、兵马俑是耳熟能详的景点,形象比较具体化,深入人心,但是这些遗产的知名度与巴黎圣母院、庞贝遗址、古罗马竞技场等著名文物与旅游景点相比较,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国际形象都略显逊色,很多游客的向往之心还不够热烈与迫切。提到罗马人们会想到无数历史上与之相关的勇士、骑士、凯撒、国王以及各种爱情故事,这是无数年来,众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电影故事来包装与推广的结果与效果,比如《罗马假日》就为它带来了非常好的宣传效应。而来自于长城和故宫的故事在国际上还是凤毛麟角,除了《末代皇帝》对故宫以及中国皇家生活有所描述之外,人们很难看到关于来自中国旅游景点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景点过多,全国各地都有可以参观游览的风景和文物,所以游客无法在短期内游遍所有的旅游景点,加之很多景点分散,缺乏整体性线路设计,没有像罗马那样,整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用来参观欣赏。国内旅游景点的包装和推广水准不够国际化,往往是重宣传轻内涵,旅游设施与整体旅游形象包装缺乏鲜明的特色。游客去了罗马,可以完整地体验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建筑风貌、历史遗迹,从生活方式到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保护,再到独特的民风与建筑,都构成了吸引游客的元素。
中国的很多古城已经不存在,原有的生活形式也被旅游开发商人为破拆除破坏,新建的景点由于仓促修建,突飞猛进,抢进度赶工期,往往几个月就造就一座小镇,一年建成一座工业园区,所以导致了大江南北的建筑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建筑雷同而缺乏特色,没有生命力。很多建筑物用水泥钢管涂抹造就,质量粗糙,用不了几年就到处是残缺的痕迹,不急需要修修补补,还要拆了重改,建筑物没有精良的设计,更没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与负责的工作态度。一座城市的成长,需要的多年时间来养成,由人文、习俗、生活习惯、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人与城的相互依赖,人与建筑之间的形态综合因素慢慢养成,而不是一蹴而就。
目前大部分旅游景点都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与缺陷: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地方手工艺的特色,从南到北出售着一模一样的旅游工艺品,从平遥古城和到丽江古城,甚至到了西藏的八角街,出售的旅游工艺品几乎没有太大区别。牛角梳、同心结、钥匙链、编织物等。这些手工艺品品种单一,质量粗糙,尽管价格相对便宜,但是既没有收藏价值,又缺乏精良制作,加上店铺的位置前后之分,常常会导致一条街产生恶性竞争。大部分旅游产品缺乏创意,缺乏精心设计,精工细作,无法激发游客的购买愿望,所以,游客也抱怨买不到喜欢的好东西。除了购物,景点的卫生问题也非常重要。大部分景点都以餐饮为主要经济来源,但往往只重视入口,忘记了卫生间的卫生与食品的安全卫生,餐厅条件简陋,没有餐饮教养和餐饮文化。游客来了以后没有能够深入体验的地方和内容。有的景区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一再被改变,但是质量没有得到提高,因此他们接待游客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主人翁的心态,不认为旅游做好了接待,装修好了自家的庭院,能够为自己带来好的经济收入,而是被动地争利益,造成恶性竞争,也破坏了遗产、风景、民众与游客的关系。
只有提高景旅游区的服务能力,加强卫生管理,加强现代化的设施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精心设计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既能让经营者获得应有的利益,也要让游客开心游览,放心购物,做到宾至如归,真正吸引国外游客在短时间内对中国文化产生好感,通过旅游的方式了解中国,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这种不同文化与民俗风情的魅力,旅游事业不仅仅是山水人文的显示,也是一个国家民族风貌的体现,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以小见大,可以非常好地展示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人文艺术、建筑形态、道德教养。所以,文化遗产与旅游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生,相互促进的,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旅游事业的核心动力,挖掘文化遗产的内涵,使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借助旅游形式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意义,提高中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尊心,以及文化自觉性,让消费者理性消费,让广大民众学会在平静的心态下面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改变,当整个社会趋向于理性与平稳发展的时候,文化才能成为社会的动能,服务于社会与百姓。当文化与经济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发展的时候,国家才能真正的强大与繁荣。
自从“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提出以来,已经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支持,在这样的一个大好前提下中国的旅游经济也迎来了良好的契机,因为旅游是民族认识一个国家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所以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很重要的方式,但对于旅游事业而言,请进来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我们应该敞开大门,欢迎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做客、参观、旅游、学习,作为东道主,旅游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应该学会如何在旅游事业上,用现代的方式和世界通行的语言推荐自己的文化,外国游客的到来,不仅能把大量的货币带入中国市场,繁荣和刺激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增加中国的经济附加值,同时还可以把对中国的印象带出去,替中国做推广,做广告。一百位旅游者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推广渠道,所以要学会利用这个机会。而一百位中国的百姓,就使一百个民间使者,踏踏实实,心平气和、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地做好自己,热情大方地待好客人,把自己最美好的内容展示给外国游客,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推广与传承。
五、文化遗产与城市经济的相互提升关系
(一)文物保护模式:基金会与对社会开放平台——以歌德故居为例
在德国魏玛小城,有着令德国人骄傲的建筑:歌德故居同时也是歌德国家博物馆。这里曾经是歌德五十年之久的居住地。在歌德最后一个孙子瓦尔特·冯·歌德(原名:Walther von Goethe)过世不久后,歌德故居以及其艺术、科技藏品被纳入于1885年创建的歌德国家博物馆基金会名下。同年,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原名: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家族与菲利斯·福布斯(原名:Felix Vulpius)博士向博物馆捐赠了更多歌德生平留下的遗物。两个博物馆楼建于1913年和1935年,用于收藏不断增加的藏品。
自2012年夏天起,魏玛古典基金会(Klassik Stiftung Weimar)创建了两层楼高的关于歌德生活与工作的永久展览。魏玛古典基金会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纪念机构,包括超过20所博物馆、宫殿、历史建筑、公园及文学和艺术收藏,是德国最大和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其中11个基金会地产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古典魏玛”的一部分。每年,超过700000人参观基金会机构。基金会的工作重点在于魏玛古典主义时期、其19世纪的艺术和文化影响以及李斯特、尼采、范·菲尔德和包豪斯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为了填补和现代艺术科学的缺口,经过讨论决定,使用这些文化资产,让基金会成为一个文化、科学和学习的中心,并成为德国和世界范围内的标志性中心。
基金会的任务包括:维护、编录以及研究和记录收藏;维护历史建筑、纪念碑和公园;展示、采购和补充博物馆收藏;制作展览与活动的计划;支持国内外的研究工作。(以上信息摘自德国魏玛古典基金会官方网站)。因此,尽管歌德故居管理耗资巨大,仅仅靠门票收入是远远不能支撑整个故居与博物馆的庞大开支。但是因为有基金会的管理与运营,所以它一直保持着健康良好的运营发展势头。不仅如此,基金会还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积极开发了一系列以歌德为主题的衍生产品与旅游纪念品,为故居和博物馆的收入增加了来源,也满足了游客到此一游带走一些纪念品的心愿,还很好地推广了歌德乃至德国的文化。
(二)利用与活化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创意产业
如何把生意做得富有艺术气息,把艺术品转化成商品产生价值,是文化遗产和创意产业的一个新课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较早将文物转换成创意产品,开发衍生品的博物馆。它大V创意产品,衍生品很有独到之处,比如说把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迹“朕知道了”印在胶带纸上,把小生意做成了文化产业,结果产品一上市就卖断了货。那颗著名的文物翠玉白菜,被开发利用了很多次,做出无数创意产品,仅这一项就占其创意产品销售额的32%。另外,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书法系列很好地体现了文物活化与创意产品转换的功能,巧妙地将中国古典艺术品融入现代生活中、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才是国立故宫博物院衍生品的独特之处。
近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后来者居上,创作了九千多种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成功地实现了文物的活化,服务于当下的目标。
对于博物馆而言,艺术授权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博物馆通过艺术授权可以减少和剔除产品设计和生产环节,并给消费者带来更优越的产品。
除了文化活化之外,另外一个文化遗产再利用的领域是建筑遗产,比如一些被废弃的就厂房。旧建筑物,只要合理利用,精心设计,它们就能为当代人提供新的使用价值,变成新的商业或艺术空间。重要的工业遗迹的再生设计要实现两个重要目标:既要有利于工业遗迹的保护,又要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要将保护与更新、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在英国伦敦发电厂所做的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伦敦热电厂建立于1994至1995年,是伦敦地标性建筑。可惜后来被废弃。2000年英国泰特现代艺术馆在热电厂原地诞生。从热电厂到艺术馆的变身似乎太不可思议,这一改造也是工业遗产研究者所津津乐道的改造性再利用案例之一。目前,这个热电厂改造的艺术家工作室、公寓、酒店已经价格飞升,炙手可热,成为伦敦生活的新时尚区。
在北京的798艺术区(原国营798厂),有一家“时态空间”。这也是最早进驻北京798艺术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空间。这座独具魅力的老军工厂房是1950年由苏联援助,55个专家设计建造的,2002年经过艺术家以当代审美理念设计改造而成的文化艺术空间。现在是798著名的展厅。
因此,只要合理利用,精心设计,任何一个废弃的旧建筑物都有可能旧貌换新颜,带着它原有的历史故事在当下放出新的光芒。
(三)恢复传统节庆、再造文化空间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经济之繁荣、地理位置之优越,或自然风光之美,还在于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人们在一座城市里生活,通过与自然空间一起交融相处、相互依赖,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也称为“文化场所”(CulturePla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由于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用语,因此,文化空间的释义必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文化空间的组成部分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都体现在节庆之中。
各种节庆是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建造文化空间的最好形式,它可以集中地体现民俗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让青少年了解到世界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及各民族的文化特色。经济与文化的日益融合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会更加需要精神层面的内容,不同形式的节庆恰好为民众提供了文化空间中重要的内容。
节庆不仅要以民众为主,而且要鼓励青少年参与,实现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让民俗文化造福子孙后代,它就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相反,它必须成为一种常态,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继续流传。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成立近四十年来始终坚持致力于研究、记录、保护、传播和展示世界各民族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积极配合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保护公约的推广执行工作,以民间艺术为核心、为桥梁,打破国家的界限、种族和语言的障碍,成功地在全球创建了300多个艺术节,在中国协助创办了潍坊风筝节、上海宝山艺术节、天津民间艺术博览会、贵州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为提升城市形象、丰富百姓的生活内容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为民间艺术与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综合效益。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国内有些城市为举办艺术节不计成本,内容过于形式化,为了办节而办节,而不是从节庆的实际意义和对城市的发展需求、百姓的生活需求来考虑,背离了艺术节原有的宗旨和目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所属的艺术节及国际众多著名艺术节强调艺术节要本本着与民同乐、百姓为主,内容要与生活贴切,重视民间文化交流的实质和形式,并提倡原生态的表演。主张艺术节的参会团队住在当地民众家中,分享彼此的文化内容,不仅能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还建立宝贵的友谊。
目前国际艺术节的通用惯例大约有几下几点:
(1)经济实惠、回归民间、小型多样、内容丰富。
艺术节主办方需要负责受邀对象到达之后的食宿、交通及零用金,而受邀对象自理机票及演出费用。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减轻当地政府或者企业的经济压力,减轻政府的财政支出,做到平等互利。艺术节期间,代表团的成员可以居住在当地居民家中,通过日常生活中国的相处,了解当地的文化与习俗,近距离交往,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以体验式的交流方式。
(2)返璞归真,体现原生态表达的方式,强调文化传承。
艺术节要求所有参加的舞蹈和乐队尽可能低保持原生态的歌舞、舞蹈形式,现场乐器伴奏,不得使用电声和CD等现代手段。这是为了保护原有的文化原生态风貌,忠于原有风貌。艺术节的场地通常是利用现有的公园、青少年之家、广场绿地、艺术馆、学校、体育场馆,做到与民同乐,边互动边举办,内容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层面的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们的参与和关注。
(3)艺术节不可忽略的几大要素。
现有通用的国际艺术节,都尽可能保持几大要素:民众参与性,大众娱乐性,青少年的教育性,传统民俗的普及性,活动的持续性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做到以上几点,艺术节的功能就会既能惠及百姓,丰富的手中的生活内容,又能做到文化传承。
(四)一带一路,海外华侨是最好的助力
2015年,我应邀参加了在意大利维罗纳举行的“国际街头传统游戏艺术节”。期间我正式向组委会申请,希望为中国争取到2016年的主宾国资格。经过多次沟通,交流与争取,组委会将信将疑地把主宾国的资格交给我。随后,我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寻找团队与各种筹备工作。
首先是节目内容,既不能单单显示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不能以一个地方而代替整个中国民间传统游戏,另外,从人数方面看,一百多人代表团,对于哪一个省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和费用。于是,我决定拆分开来。由贵州省提供四十位少数民族专业歌舞节目团队,来展示专业的民族的音乐舞蹈内容,然后由山西和深圳的太极团队分别表演太极陈氏和杨氏,个人的技术和团队的整齐划一与气势都要展示。还有山西汾阳的挠鼓表演,也非常具有气势。来自北京的建绳协会又把跳绳,踢花毽,作为与观众互动的相对容易的项目也加盟进来,最后北京体育协会的柔力球等节目都成为非常有互动性,非常吸引人的内容。
我非常高兴的是,看到了中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力量和他们的素质。当我告诉这几个团队,需要自己出资购买国际机票,组委会只能提供当地吃住行的时候,北京,山西和深圳的队员们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尽管他们都是业余爱好者,但是他们都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服从与合作精神,他们不仅带好了所有的道具,还自己制备了服装,道具,最后组织了参加完艺术节之后的资费旅行计划。跟着我浩浩荡荡去了意大利。
出发前,我召集所有领队开会,给大家讲了出访纪录,注意事项,以及需要注意的各种风险,应急措施,甚至制作了出访纪录手册,包括如何爱国,如何面对记者的采,如何尝试与陌生人的交流,万一遇到各种危险人物该如何处理。大家都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纪律性,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北京建绳协会还捐赠了一面巨大的国旗,制作了印有“祖国在我心中”的旗帜。我告诉他们,作为老百姓,我们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体现。我们就是来自中国的民间使者。
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从资金到组织的各种困难,由北京,深圳,贵州以及山西的民间代表团组成的127人的民间代表团终于在2016年9月14日,前往意大利第四大旅游城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参加了“意大利国际街头游戏艺术节”。
当我们举着国旗在维罗纳市中心的中心主干街头进行游街表演的时候,回头看着鲜艳的国旗,大家都饱含热泪。我们不断地停下来,被记者和媒体拍摄,路边的人越来越多,当我们走到花神广场的时候,云集了近万名来自意大利和世界各国的游客,他们跟随着我们,高喊着中国,有的举着我们赠送的小型五星红旗,冲着我们微笑,我们的眼泪几乎飞出来,所有的辛苦和劳累全部忘记,眼前只有自豪,我们作为民间代表团,代表了中国,代表了中国14亿民众,而这一刻我们是多么的骄傲与幸福。
艺术节的三天时间里,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了我们的队伍和演出,将近三十万游客观看或参与了我们的演出和互动游戏,如果说每一个人都用手机拍了一张关于中国游戏的照片的话,我们就是赢了三十多万张照片的宣传机会。当游客们看到贵州歌舞团美丽的姑娘们身穿苗族、侗族服饰载歌载舞的时候,他们机会陶醉入迷了。
艺术节期间,我接受了意大利国家电视一台,电视二台和意大利主要媒体的采访,会见了意大利教科文官员,维罗纳大省的旅游局长,以及维罗纳市长,没有一个人不对我们的表演和团队交口称赞。
在意大利期间,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语言交流的,生活保障的等等,幸好我们遇到了维罗纳华人华商总会的朋友们,他们及时伸出了友谊热情的手,给大家提供车辆,接送演员,做翻译,当义工甚至把家人都带来给我们当翻译。每天赠送方便面,火腿肠,榨菜,知道大家吃的不习惯,又送来了上百份炒面,蛋炒饭。我们一直被感动着,所谓天下华人是一家。我和他们萍水相逢,只是通过微信上的朋友介绍了一下,就相互认识了。在我刚刚到达的第一个夜晚,细雨蒙蒙中,在意大利街头,看到我们陌生的华人兄弟姐妹们的时候,十分亲切十分幸福。
“一带一路”的推广,“一带一路”的实施,海外的华人是最得力也最重要的主力军。他们常年生活在国外,既了解祖国的文化,也了解当地过的需求,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经济状况以及交流方式,所以,要保护海外华侨的积极性,运用好华人手中的资源,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做好协助工作。同时讲好中国的故事,民间是一个重要的团体,普通民众就是使者,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自尊,自爱,自强,有教养,有德行,有志气,我们就能向世界证明中华文化的伟大。
六、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且惠及后人
2016年的国庆节,我随“一带一路”百人论坛调研小组前往北京前门的手工坊考察参观,体会颇多。大栅栏,在近代历史上大栅栏非常有名,北京广安控股有限公司在对旧街区进行改造之后,让著名的劝业场旧貌换新颜,建成之后,精心推出了“手工坊”这样一个体验加展示的地方。在北京设计周期间,展出了一组根据“新中式”谐音的“心中势”传统与当代思想碰撞,民族与时尚应用相结合的艺术展,从形式到内容令人兴奋。令人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受。在修缮一新的旧建筑里举行一个富有当代气息的国际设计展,来参观的游客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兴致勃勃,同时生机勃勃,充分体现了笔者在前文所述的观点:给当今传统手工艺和传统生活方式融入新的时代色彩,让文物活在当下,让民族元素为现代设计所利用,只有当文物活在当下、古建筑重新利用、传统元素再利用、民族文化元素注入当代时尚灵魂的时候,传统文化就能传承下去,这是人文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当我们去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旅游的时候,都会先从博物馆开始了解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可惜很多历史只能用文字代替而无法用图片显示。当看到那些精美的手工艺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时候,对于游客们特别是孩子们而言,就有了直接的感受,手工艺品,不仅凝聚力制作者的智慧和体温,还包含着他们的精神寄托与审美情趣及其对大自然的敬重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人类文明与高科技的发展,很多手工艺术被工业化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取代,有的还会因为产业的衰退而消亡。当它们彻底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时候,将会是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所以我们需要应对工业化技术时代的手工技艺面临的困境,保护手工技艺,保护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文明的根基。特别是保护、推广手工技艺,让更多的手工艺人在有尊严地生活基础上,从事手工技艺传承、发展的工作,让手工艺术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在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从设计、理念、制作、审美到时尚美学都必须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让遗产活在当下,让更多的传统技艺为今天的消费者服务,让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这种创意的工作中来,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产生新的价值,散发新的风采与光芒。
从2013年起,我在贵州开始策划做“贵州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就是希望在原有的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让贵州本省的多民族手工技艺与世界的手工技艺交汇与碰撞,让传统与时尚相融合。今年9月28日,我们再度邀请到了德国,日本,以色列,美国,泰国当代设计师以及五十三个国家的手工艺大师和参展商云集贵州省贵安新区,展示,出售他们设计制作的手工艺作品与产品,同时还有一支来自墨西哥和保加利亚的民俗歌舞团队进行游街表演,与游客观众互动。尽管看客多过购买的人,但是游客多达二十多万,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已经非常不多见了,可见人们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热望与好奇。如果放到北京劝业场手工坊,恐怕会一票难求。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同样是旧建筑改造与修缮,有幸参与了在贵州省的贵安新区一个三线兵工厂5708旧址改造的策划工作,我提出历史文物活在当下的效果,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商业性兼备的局面,既不是静态的展示,短期的图片或者文物展览,也不是单纯的旧建筑改造,而是要跟社会诉求联系起来,跟当地居民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民众把这些建筑以及内容看作是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才有互动,才有关注,才有发展。所以,我设计了永不落幕的世界手工艺博览会,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云集在旧工厂,创作,销售,展示,开办手工艺传习所,青少年夏令营,设计,创意工作室,民俗大剧院,各种风格的博览馆,让游客与居民在游玩中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面对面观看大师的制作过程,提高艺人的社会尊严与地位,拉进传统技艺与孩子们的距离,他们有了认知,才会有传承的意识。要让这座博览城里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歌舞,季季有展会,永不落幕。让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都习惯前往贵安看世界民俗歌舞荟萃,前往贵安买世界大师作品,形成旅游、商业、艺术、传统的最大价值并相互提升与融合。
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常态,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建一座博览城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慢慢养成,生根发芽才能可持续发展。文化不能作为产业去发展,而产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有文化内涵。文化只能培植,靠整体社会的推进与培养,而不是给它加上产业甚至产量的标签。衷心希望北京的劝业场手工坊继续发扬秉承原有的精神: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产制造,为打造民族手工艺精品,振兴传统手工艺提供新的帮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更多的力量。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人类通过代代相传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保护文化遗产,同时让它们体现出当代价值,为当今生活所认知。我们的任务是保护遗产,活化遗产,继续将这些遗产留给我们的后代。
结语
我们应该珍惜并利用人类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当代生活、当代城市的一部分,甚至当代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遗产与生活息息相关,遗产与人们的生活形态紧密相连,遗产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
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黑格尔曾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之中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发掘这些已近冷却的灰烬,而是要把双手深入其中,体会那尚存的温热。”
面对传统的时候,我们也许会缺少勇气和魄力,甚至有时候不知所措。也许是人们不敢去触碰余温,也许会觉得余温依然烫手,有时候会患得患失,有时候会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人类祖先的智慧,用新的解读方式,去解读、利用、传承、发展。我们并不需要复制历史,重复过去的辉煌,而是应该重新缔造明日的辉煌,人类代代相传的是文化,是精神,是力量。正像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那种伟大力量正在鼓舞着当下的中国人民坚定地走向时代、走近世界那样,“一带一路”倡议也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和力量。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所有的苦难与风险,迎着朝阳前行。因为我们都在参与一段伟大的新的历史的撰写,而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也将是伟大的文化遗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