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教授座谈会发言: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10-30


2020面10月19日,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智库建设座谈会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召开。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莅会指导并作讲话。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华侨大学副校长王丽霞分别汇报了学校智库建设工作情况。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副校长王兵及两校智库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座谈会由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主持。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出席会议,并做了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

 

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

 关于建设一流高端文化智库的建议与思考

 

随着美国对中国的全面遏制和极限施压,中华文化走出去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瓶颈与挑战,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有新的思维与方式。如何让世界更多地与客观地了解中国,是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国际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智库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如何处理好与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系,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展示国家的温度和厚度,文化软实力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的智库应为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论提供支撑,为建设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当代的智库呈现出团体智慧化,涉及领域广泛的特征,因此,智库建设者要有更大的格局、更广阔的视野和符合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利益的思考能力与引领雄心。


作为独立于政府之外,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智库所提出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前瞻性、资政性、公平性、可行性、务实性、全球性。目前国内有经济、政治、贸易、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机构,但专门研究文化遗产与软实力的智库还不多见。

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5月,是国内较早将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相结合进行研究的高校智库平台;也是国内高校首个专门开展“一带一路”中国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的机构。以本院为例,有几点建议如下:


一、建设“用好文化遗产 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流智库

 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也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进入名录的遗产都是达成人类共识,为世界所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充分利用好这些遗产,并且通过当代创意创新的高科技手段,将其转换为文化软实力与新的生产力,成为在世界消费者中流传与流通的文化产品、艺术品与生活用品、乃至生活观念,都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载体。


研究院秉承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国际人脉资源,学术资源、国际组织,积极促成暨大与更多地位文化与教育领域、大学、研究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展开多层次有效的教育、文化与艺术等交流活动,将世界各国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梳理,引用国际上顶尖的当代设计理念、设计能力为中国丰富文化遗产由资源向资本转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与发展,让大学在教育领域以及学科建设上发挥优势,让传统文化在大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方位地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助力。

二、建立国际水准的学术品牌,促进民间的交流与互动

建立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制定领域或行业标准,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形式,是西方发达国家通用的方式。

2017年起,研究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策划举办了“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高峰论坛,国际专业论坛加手工艺博览会的特色已经形成该研讨会的品牌特色。论坛累计邀请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以及国内知名学者、文化官员、博物馆馆长、手工艺大师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合作与交流的主题进行研讨,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合作走深、走实,凝聚民心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际民间文化艺术界产生了良好反响,暨大作为主办方获得了国内外更多的了解和认可。


三、发挥大学教育平台优势,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培养青年创意设计人才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大两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研究院与陈江和基金会合作策划主办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计划”,这是疫情期间,全国首个跨越港、澳、台、北、上、广多地的线下高端培训活动。本次培训以中国文化遗产为核心,当代创意设计为载体,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来自香港与澳门青年设计人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五年将累计培养100位富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时代使命、高成长性的“种子创意人才”。用可持续性发展的培养方式,聚拢青年人的思想。



四、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国际友人发声,扩大朋友圈

研究院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的力量与优势,积极为暨大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资源,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伊莲娜博科娃女士担任暨南大学名誉教授;邀请25多位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的学者作为高级研究员,扩大了研究院的国际朋友圈;积极促成了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理工大学与暨南大学环境学院的合作,为中国与德国大学的合作提供了帮助。  


 2020年初新冠病毒发生之后,研究院策划推出《我思我在 2020疫情百人百句》大型公益活动,邀请一百多位有社会影响的中外知名人士,以文字、艺术作品、诗词、歌曲、书法等形式,抒发对疫情的心灵深处感触,发出正能量的声音。该活动在微信平台《民艺传承》推出后,几天内《学习强国》、《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等站平台转载,点击率超过30万,反应热烈,留言均为好评。


五、鼓励大学生参加国际组织事务管理、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去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多渠道掌握了解国际组织的运营与管理方式,表达的方式与形式,为国家培养富有国际视野与交往能力的公共关系人才。

 

六、 将国际民间艺术组织落户暨大

本人多年在国际组织工作,深感各国各民族民间艺术在增加“文化亲近感”,促进“民心相通”方面有者无以替代的作用。数千年来,中国古老的文明以及优雅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全世界,盘活这笔资源将会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巨大作用。

希望尽快将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正式落户暨南大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人脉资源与学术资源,将世界各国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创意设计资源对接起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双向培养,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梳理,得以应用和转换,使其在教育领域以及学科建设上发挥优势,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理念的推广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助力,发挥艺术院校的积极作用,让传统文化在大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艺术跨越各种障碍与瓶颈,成为各国各民族间对话的渠道与载体,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心相通”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