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再生设计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2-04

作者 作者  陈平 马熙逵   稿源 民艺传承 2月4日


作 者 简 介

图片
陈   平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SCCD)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首席专家。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2015)》、《当代民间艺术新论》等;著有《“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途径探究》、《陶瓷文化与中国梦》等文。


马 熙 逵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当代民间艺术新论》副主编、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




摘   要

传统手工艺凝结着祖先千锤百炼的智慧与经验,对其有序的挖掘和利用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工程。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面临诸多问题,如生活环境的跨度、传承制度的改革、市场流动的调节、跨界设计的应用、现代生活的适应等等,如何在“永续利用”和“不走样”的发展前提下,实现传统手工艺公益性与产业功能的充分整合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这需要更多关注到民间社会的启蒙与引导。本文聚焦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实践性策略,实现高附加值转化,调动当代民间手工艺者传承创新的积极性。本文特别关注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同时强调文化自信和国民教育在技艺传承中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手工艺;再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21)02-0102-07

图片

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而多样的文化个性,拥有共荣共生包容性极强的文化特征。这种生存力极其强大的文化特征,在历朝历代都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巨大作用。而中国传统手工艺正是这种文化特征的一个具体载体,手工艺的发达程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品质的创造力,充满着生活的智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陶瓷、玉器、染织、刺绣、髹漆、木雕等手工艺无不凝结了中华工匠薪火相传的智慧,同时影响了人类的发展,为当时的世界经济带来了积极效益,成就了人类艺术、科技、商业有机结合所带来的共享财富。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互联网经济的诞生,以及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退,全球正面临着一个当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相互矛盾与冲突的阶段,社会形态与生存空间的变迁导致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审美观念、互动方式、教育理念的转变,这也使得源于传统文化的手工技艺面临严峻挑战。“文化土壤”的解构,也导致年轻人对传统价值观念认同的缺失,曾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淳朴艺术失去了以往的“神圣性”,相关技艺传承与发展后继乏人。


“复兴”一词出自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指衰落后再兴盛、再创辉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指引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文化的复兴。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再生设计不仅是经济与艺术相融的伦理策略,同时也是民生价值与民间创造力的回归和复兴。


图片

△传承,陈平摄

 

那么,作为中华文化复兴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的传统手工艺如何在现代社会继续留存和发展?在此疑问下,本文聚焦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中高附加值转化,调动当代民间手工艺者传承创新的积极性。提出再生设计在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中的进程,发现当前中国文化复兴下传统技艺工匠精神的重建、新媒体的意义以及当代价值。


图片


“手工艺”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手工艺强调的是纯手工或借助工具制作产品,往往有实用、美观的生活需求,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能传达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按照历史范畴划分,手工艺包括:(1)原始社会手工艺,比如彩陶、骨雕等。(2)传统手工艺,如景泰蓝、漆器、玉器等。(3)现代手工艺,如纤维编结壁挂等。本文重点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源于人们的劳动实践,是包含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的造物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手工艺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提供了积极的人文价值。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传统手工艺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深远,“致中和”“道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无不以诸多物化形式展现出来,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的互为关系呈现出高度和谐,推进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独特造物观念的发展。① 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方式,传统手工艺也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与人们的艺术审美、社会生活、文化意识互为关联,形成趋于实用、功利而极富创造的艺术形式。传统手工艺造物理念不仅受民族文化影响,也同样是民间生活、民俗文化的应景,是直接服务于民众生活的朴实艺术。特定的生产方式与历史背景造就了传统手工艺丰富的艺术表达,从题材、内容、形式到生产材料、工具都在历史性的演变与发展中沉淀、淳化,因此很多传统手工艺依然还保留着古老的习俗风情与文化寓意。② 如中国的民间剪纸、年画、刺绣、雕刻等技艺中有着大量有关“丰衣足食”“家族兴旺”“人畜无恙”等“实用化”的文化主题,流露着民间生活的功利需要与生活理想。


图片

△传统版画,陈平摄


传统手工艺品可分为高档品,兼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或者是普遍的实用品,直接服务于人类的生活。③ 珠宝、名石、玉器、陶瓷、髹漆、竹刻等手工艺品因具备投资与收藏价值,其工艺较好地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情况下依然是调节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必需品。然而,趋于生活实用的手工艺面临较多现实困境,机械化生产因较高的效能和收益给手工艺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尤其在都市生活环境下,人们衣、食、住、行所用器具、产品近乎都依赖于机械生产(如下图所示)。与此同时,面对现代人生活习惯、审美观念、消费形式的转变,剪纸、年画、扎制、织绣、纺染等本来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手工艺逐渐趋于小众,昔日常见的“俭约自守”“中和泰和”“遵法循理”“克己守礼”等传统文化主题局限在了老一辈人的生活中,“车马喧”的时代给历史文脉的传承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图片

面对生活方式的转变,趋于生活实用的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困境,原文图示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25届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建议案》,呼吁各国以适当的方式维护本国传统文化及民间风俗。④ 我国于1997年制定并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各省、市及自治州又相继颁布了旨在保护传统文化的专门法规,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正式纳入法制轨道。⑤ 2003年,我国又进一步启动实施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初步建立了针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体系,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统手工艺与民间文化传承、保护逐渐受到国民重视。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下,传统手工艺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活态化传承”“生产性保护”等传统技艺资源化、产业化发展方式激发了劳动者参与生产的热情,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思路逐渐清晰。


图片

传承困境,网络图片


在文化自信日益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发展战略下,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亟待更多的路径探索。同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颁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多个政府文件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延续,保持文化传承的活态性。如果强调手工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人们更偏向于对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但是,如果将传统手工艺视为文化资源,人们则更偏向于对这种资源的活化利用和创新性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因此将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促进传统技艺传承的延续性。传统手工艺遗产作为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也是工业化发展的后备力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国家战略。文化部在《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这一定义强调了文化产业是一个经营性行业,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对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性、创新性转化,可以助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形成,即利用中华民族特有文化资源,利用科技、金融、营销等商业运作手段,创造性地生产、经营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系列国家政策措施已经为文化产业建设和中国文化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政策基础。⑥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对于国家认同和地区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意义。⑦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逐渐从文化反省、文化自卑、文化批判,到文化防御,再到文化认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需要经济大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民族文化复兴的精神基础。


图片

△景德镇传统制瓷,陈平摄


离开了文化复兴,中华民族复兴就谈不上完整。文化产品在市场的流通是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通过文化产业弘扬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有效途径。基于现代转化和再生设计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可以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和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一环。


图片

 

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强调的是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变化过程中包含的“现代性”价值取向。“现代”概念的出现实际上是进步史观和历史目的论的体现。“现代”往往作为“传统”和“过去”的对立面出现。“传统”的概念本身也来自于个体对“现代”的理解。“转化”也指转变,指矛盾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朝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朝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转化”是将事物A通过某种方法或途径转变为事物B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可以理解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通过吸收最新的技艺、技术和思想产生现代性特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消费的过程。“再生设计”(Regeneration Design)是一种面向过程的整体系统设计方法。“再生”概念最初产生于生物学,指生命机体,如动物或植物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或截除后重新生成的过程。目前“再生”概念已经被引入众多领域,包括设计学、建筑学、规划学等。再生设计旨在使用全局系统的思想创建具有复原力和公平性的系统,将社会需求和自然融为一体。拥有再生设计理念的设计师应用永续经营的设计原则和社区发展过程来设计各种人类和生态系统。为了传统手工艺拥有可持续的未来,传统需要与现代结合。


传统手工艺凝结着祖先千锤百炼的智慧与经验,对其有序的挖掘和利用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工程。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面临诸多问题,如生活环境的跨度、传承制度的改革、市场流动的调节、跨界设计的应用、现代生活的适应等等,如何在“永续利用”和“不走样”的发展前提下,实现传统手工艺公益性与产业功能的充分整合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这需要更多关注到民间社会的启蒙与引导。2016年,以《易经》中的开物(解构)与成务(再造)为发展理念,寻求中国传统手工艺现代价值转化路径的“开物成务”设计公司成立。本文选取该公司的传统手工艺创新文化生产实践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传统工艺如何通过再生设计实现现代转化,以及该路径的高附加值、数字新媒体特性,还有其对乡村振兴和扶贫的社会价值。

 

(一)探索高附加值的传统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


传统手工艺与大工业生产之间并非格格不入,而是存在着一种必然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不仅是对经济发展的助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弥补,即将传统文化中最美的意涵予以展示,使得产品具备更高的附加值和影响力。手工艺的发展可以被视为以工艺为中心的综合系统,其核心是价值创造。⑨ “高附加值”是在产品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高附加值产品,是指“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产品。其技术含量、文化价值等比一般产品要高出很多,因而市场升值幅度大,获利高。基于这一目标,民间文化产业从业者有必要意识到,在知识经济与体验经济占主导的社会类型中,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在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商品的文化价值、艺术内涵等因素形成了新的价值定位。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应关注到现代传媒、现代营销的发展策略,其目标不仅需要依靠市场取得收益,同时应真正能够影响大众心灵,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再生设计探索。


图片

△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蜡染,陈平摄


目前,大部分市面上的产品设计从业者还停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简单复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应用还处在摸索阶段。市面上充斥着与当下新消费时代的审美不符的设计,导致缺少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形态。“开物成务”的设计师致力于结合工业设计的先进经验和成熟供应链,通过整合新工艺、新科技、新装备,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将传统非遗与大众消费产品结合,以实现“非遗”传统主题的消费产品升级。例如,他们将品牌策划、包装设计、机绣生产等表现手法与传统手绣工艺相结合,通过文化赋能和设计转化落地到化妆品产业。该公司还与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及创维电视设计生产“刺绣壁画电视”,销售量超过4万台,社会与经济效益并存,此举不仅提高了手艺人的收入,提升了国产产品的自主设计能力,还培养了一批热爱传统手工艺的青年粉丝。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时尚产业相结合,助力传统手工艺实现“模块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中华传统美学在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与发展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经验。通过梳理极具文化IP属性的中国传统工艺基因,创新“中国设计”,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议价能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计转化赋能传统消费品牌,探索高附加值的一次有益探索(如下图所示)。


图片

△开物成务秉承传统美韵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发展方式,开物成务供图


(二)立足数字新媒体的传统手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


数字新媒体是包括数字化的传统媒介、以互联网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手机APP为代表的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与报刊等。在数字新媒体社会,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与途径变得前所未有地多样化和快捷化。当今,数字新媒体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方式。数字新媒体对传统手工艺而言同样意义重大,尤其在对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空间和市场模式上,传统手工艺的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与数字新媒体的共生关系。运用新媒体、新媒介弘扬传统工匠精神,对于增强传统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2020年3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高度依赖线下体验的文化企业举步维艰,非遗文创产品的推广成本非常高。“开物成务”随即转变思路,在数字新媒体“腾讯直播间”开设“国风美物推荐官”账号,鼓励手工艺人担任主播,为非遗文创品牌义务带货销售。这一尝试短期内将近2000人的非遗传承人、100多款产品和50多家企业集中到数字新媒体平台中。除文创设计师专场外,直播间还专门为雕漆、景泰蓝和田玉雕等传统手艺人开设专场新媒体直播,向更广大的消费群体推介传统工艺之美,也帮助手艺人拓宽销售渠道,渡过难关。数字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有助于文化企业和从业者搭建集展示、交流、教学和传承于一体的现代化创新文化平台,并且可以凭借数字新媒体力量实现市场突破。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收益,可以保障传承人的生活水平,这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不可或缺的动力。

 

(三)立足乡村振兴和扶贫的传统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


法国启蒙哲学家卢梭(J.Rousseau, 1712-1778) 曾谈到手工艺对于人的意义,他认为手工艺在视觉、触觉、听觉和语言四者的综合意义上,使人能蓄积知识并培养道德。⑩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年画、风筝、藤编、面塑等传统手工艺不仅方便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对农业生产的补足形式,尤其在耕田相对较少的地区,手工艺成为添补家用的重要副业与生计来源,具有不可撼动的支柱地位。2018年,国家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部署决策,发展传统手工艺成为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渠道。同年6月印发的《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进一步突出了传统工艺对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意义。传统手工艺,尤其是发展乡村地区的手工艺获得了诸多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度。因此,乡村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手工艺,实现其现代转化价值,对乡村振兴和乡村扶贫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图片

△手工艺融入乡村旅游,陈平摄


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源于本土独特的生活方式,它折射了土地、人、生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馈赠”和“流转”在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生活片段中进行传承和发展。“开物成务”团队在“非遗活化”和“设计扶贫”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们将产品开发经验与广东、湖南、浙江、四川、江苏、北京、上海各地的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从业者及企业进行交流,通过“设计扶贫与产业扶贫”开展了将近一年的协同创新设计帮扶计划。项目组奔赴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湘绣小镇”沙坪县等产业一线进行田野调查,团队发现湖南省沙坪的湘绣、醴陵的釉下五彩瓷、邵阳的翻簧竹刻,这些背后膺荷着深厚文化含量的传统工艺面临着设计陈旧、市场疲软、后继无人的现实,绣娘每年以20%的流失率在减少。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团队将手绣工艺进行标准化、模块化、产业化。通过长期的、稳定的商业订单,对口帮扶了湖南、贵州等地近4000名绣娘。通过“让妈妈回家”项目,帮助贫困乡村地区解决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刺绣工艺+设计+产业”系列案例入选2019工信部“设计扶贫”十大模式之“非遗活化再造”的示范案例。

图片

在新的生活生产模式下,无形化的产品实现价值跃升,想象力、创造力获得新的价值定位,人们开始愿意为体验与创意买单。与此同时,广告、营销和品牌产生了普遍的生活意义,人们对自我和群体的身份认同不断通过消费予以确立。在这种新的消费模式下,众多时尚品牌注意到传统技艺与装饰的重要性,基于传统手工艺内在价值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以及文化品位和情感效应的影响,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赢得额外的市场需求层次,提升了产品的内在价值。本文从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愿景出发,提出基于传统手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探索高附加值、结合数字新媒体技术实现再生设计,这些实践对当前乡村振兴和脱贫的政策目标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① 邹其昌:《简论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的意义、对象及其历程》,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第5期

② 王海霞:《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页

③ 诸葛凯:《裂变中的传承》,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④ Samantha Sherkin:《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1989 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载https://folklife.si.edu/resources/Unesco/sherkin.htm  ,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2月19日

⑤ 钱自鹏:《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载《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⑥李树启. 面向文化复兴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建设:路径与策略[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87-92页

⑦Jones R. British Interven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Crafts of Ceylon (Sri Lanka), c. 1850–1930[J]. The Journal of Modern Craft, 2008, 1(3): 383-404

⑧ KoKKo S, Kaipainen M. The changing rol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raditional textile crafts from Cyprus[J]. Craft Research, 2015, 6(1): 9-30

⑨Zhan X, Walker S, Hernandez-Pardo R, et al. Craft and sustainability: Potential for design intervention in craft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J]. The Design Journal, 2017, 20(sup1): 2919-2934

杭间:《艺术向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Abstract: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s a form of creation that blends into national culture and folk life.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wisdom and achievements accumulated by the ancients in long-term labor practice, but also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endless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the nation. However, with social changes, people's lifestyles and aesthetic concepts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life are facing inheritance difficulti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s a task of the times that connects the past and brings benefits to future generation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afeguarding 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must not only enable the skills to live in the present and integrate into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but also to further develop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and regeneration design. With the help of new media forms, traditional skills should be continuously radiated with new vitality. Chinese culture stretch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as a long history.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times to demonstrate Chinese spirit and Chinese values.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handicraft; innovative design



 

图片


图片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