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让人流连忘返的贵州山水人文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3-13

 陈平 民艺传承

    导语


近日,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实现人类减贫史上伟大奇迹,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过渡期,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发掘、推广工作,并积极倡导通过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从而达到乡村振兴、传统手工艺的再生、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理念。作为贵州省政府的旅游文化大使,2021年3月4日两会开幕之际,应《贵州日报》之约,写下了她对贵州的深情厚谊以及她对贵州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创意提升的一些思考。

  

    

让人流连忘返的贵州山水人文
Linger on Guizhou's Landscape and Humanities

图片

陈   平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SCCD)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首席专家。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2015)》、《当代民间艺术新论》等;发表论文《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再生设计 》,著有《“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途径探究》、《陶瓷文化与中国梦》等文章。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特别去参观了位于百里乌江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的黔西县新仁苗族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化屋村,并且在扶贫车间观看了苗绣产业,仔细了解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手工艺传承等情况。他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见到这则报道,作为一名多年来从事民间艺术保护的工作者,内心感到十分振奋。因为这一切与我离得那样近、那样熟稔。

图片

△贵州秀美风光


算起来,我与贵州的缘分已有八年之久。初踏贵州,就被这里的山水人文之美深深打动,进进出出、来来去去,总有几十次了,每次离开时都有流连忘返的眷恋之心。


图片

△最美的风景是人


从黔东南到黔西北,贵州的八十八个县,我居然走了三十多个,穿梭在各种各样的小村庄里,但我却从没去过黄果树瀑布、织金洞、梵净山这样的旅游景点。与我而言,贵州有着远远比这些风景区更加吸引人的内容:那是肇兴侗寨风雨桥、鼓楼与歌坪上举行“踩歌堂”、“抬官人”;侗家人的乌米饭、打糍粑以及侗寨长桌宴上的高山流水与敬酒歌;那是声声入耳的芦笙交响曲与洪州琵琶歌;那是男子长发束辫,腰挂鸟枪、葫芦、牛角、砍刀、肩扛火药枪;女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的“文化孤岛”芭莎村;那是从江县一望无际、色彩缤纷、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加榜梯田;那是装满人与自然生物圈中的智慧和绝唱的世界自然遗产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还有与之相生相依的古老民俗文化遗产----水书;那是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村寨中几乎每家都用一台木质的织布机和它发出的吱吱声响;那还是屯堡地戏中的神秘肃穆、百里杜鹃的壮丽恣意、万峰林的霞光万丈.........这让我无不觉得此生再来三十几次,也未必看的够。

图片
△洪州琵琶歌 杨代富摄

图片
△芭莎村,最后的枪部落

贵州是大自然最宠爱的地方之一。贵州有山水蓝天,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有53个,贵州占了4个。此外,还有侗族大歌这一享誉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贵州是一个非常令人骄傲的文化大省。但三十几年前,由于它的山高水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致使这些美丽的珍珠散落了一地,寂寞地躺在金山银山之间,等候着人类的开启与探索。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这块寂静缭绕的土地,西部大开发的列车终于开到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从全域旅游到大数据、大射电、云上贵州,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手工艺复兴,国家没有拉下贵州,贵州也赶上了这趟飞速的列车。贵州的崛起,成了中国崛起的故事之一。

图片

△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

安德烈·且韦廖夫参观贵州乡村


我与贵州是这样的亲近:我是贵州省政府的旅游文化大使;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的理事与专家委员委员;最美杂志《乡村地理》的名誉主编;贵州《全域旅游》杂志的特聘顾问,我还在贵州大学建立了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制定了民间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案;我给贵州的县长、村民委员会主任、村民和手工艺人们上过课;我策划参与了贵州“国际民间民族手工艺旅游产品博览会”,七年来,累计为贵州邀请了来自七十个国家的几百位手工艺人;我与贵州的绣娘们一起走在布拉格的街头,在欧洲的中世纪古堡里展示贵州美丽的手工艺;我随着贵州诸多的同仁们前往欧洲,推广推介贵州的旅游文化。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有着众多的朋友们,很多手工艺人直接在微信里跟我互动留言。

图片

△世界手工艺人相聚贵州“民博会”



图片

△在贵州大学建立了“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



图片

△带领贵州民间艺术团在意大利参加

“TUKATI国际街头体育艺术节”


在多年与贵州的互动中,尤其是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领域的奔走,我看到贵州的可喜的提升。如总书记提到的苗绣为代表,马尾绣、锡绣、蜡染、织锦、造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资源非常丰富,有很多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在乡村默默坚守。但也因为他们长年专注专业领域,无暇顾及市场、创新创意等领域。这需要外部给他们刺激。如让本地手工艺人与世界先进的设计师一起设计,共同创作等,突破创意创新能力上的思维局限。我相信在设计和创新领域更上一个台阶,贵州美好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手工艺文化,能够得到全世界更多的青睐。

图片

△贵州蜡染 东哥摄



图片

△贵州民博会的忠实“推动者”



贵州在不断进步,同时还需要更进一步。2018年,我在民博会上提到应思考如何让文化遗产从资源转换到资本,如何让无形文化资产成为新的生产力。2019年,我很高兴在民博会的展馆里看到了这样的转换。在生活创意馆,我们看到蜡染、银饰以及新闻文化产品等展台上已经出现许多新产品,更多的文化产品成为生活中的消费品。我想现在贵州需要进一步提高创意和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进一步开拓视野,进一步加强理念的更新。



图片

陪同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时任省长)

参观民博会国际展厅



  

  

传承涉及两个动作、两代人。传,是师傅,上一辈。承,是学生,新一代。传承二字少了谁,都无法进行。传里有原汁原味,承里有与时俱进,如何把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字结合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建议,贵州的手工艺创意产品一定要与世界接轨。传承技艺的精髓,同时要传承创新的精神。我乐于看到贵州的手工艺品不仅蕴涵价值,更有与她的价值相匹配的价格,让贵州的文化宝贝变得更加珍贵。


图片

△传统手艺人在织花带 来源 黑土麦田


图片

△錾刻苗银 来源 新浪文化


人类祖先在和大自然千百年的共处中,产生了无数的灵感、经验、智慧,流传于后世,我们如何将这些智慧在今天的生活中持续应用并继续传播、传承下去?当代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承,还需创新和提升。让所有的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体现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品质、价值。

图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来源 嘉人(Marie Claire)

贵州应该坚持文化自信。贵州让我想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三个境界,我想这是贵州最好的一个蓝图。在文化自信日益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发展战略下,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亟待更多的路径探索。同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颁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多个政府文件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延续,保持文化传承的活态性。如果强调手工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人们更偏向于对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但是,如果将传统手工艺视为文化资源,人们则更偏向于对这种资源的活化利用和创新性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因此将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促进传统技艺传承的延续性。传统手工艺遗产作为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图片

民博会上的世界手工艺展示


在脱贫攻坚获得全面胜利,进入乡村振兴的伟大新征途的历史阶段,更坚定了我一直坚信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些藏在深山之中的文化宝藏,将在我们的继续努力之中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光彩,助力乡村更美丽、更富饶、更富有、更幸福。


贵州的,确切地说,是中国的乡村振兴、旅游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这些美丽梦想都在逐一实现中,而我有幸参与其中,是多么生逢其时。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