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现场)
(陈平院长认真倾听主持人讲话)
主持人杨晓华:让我们有请今天的第一位圆桌对话嘉宾,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女士。陈平女士最近也有一个新的身份,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让我们欢迎陈平女士!
(陈平院长讲话)
陈平院长:感谢组委会和晓华老师对我的邀请,我怀着一颗崇敬之心来到嘉兴,离开祖国大陆时是1998年,再回来感觉失去了很多与共和国一起前进的机会。但是我赶上了的大家同心同德、战胜疫情的过程,我决定彻底留下来。今天能在嘉兴,在红船所在地参加这样一场盛会,我感到很荣幸。就像晓华老师所说,在这里不能错过,错过了就是错过历史。黑格尔有一句话:历史就像一堆灰烬,虽然已经熄灭,但仍有余温,当我们把双手伸入其中,不是试图把灰烬点燃,而是想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温暖。我们在讨论文化遗产特别是红色遗产时,其实也带着这样的心情。中国已有百年革命历史,红色遗产随着革命也越来越强大,取得了众多成果。那么遗产如何传承、创新、活化、活在当下并惠及后人,是需要各界一起努力的事。谈到遗产,遗产大致分为两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诸如故宫等可触摸、不可移动的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存下来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百年以上就可以申请菲欧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的党史也即将百年,马上也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论是可见得还是无法触摸的,都是我们的祖先用自身辛勤、汗水和智慧浇灌而成,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前几天我在广东致公党的活动上讲过一堂课,题目是“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谈到红色文化遗产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青少年教育推广、公共艺术、旅游和文创产业、乡村振兴等多方面的联系。我关注的重点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今天早上参观考察了红色创意集市,兴奋之余还是有些遗憾,我们的创意和设计依旧过于单一,缺乏更广阔的视野和想象力、创造力和设计能力。我住在德国海德堡,那里有一条哲学家小路,当年康德、尼采等伟大的哲学家、教授都在这条小巷走过,其实它就是一条小巷子,山坡上望去是满眼的葡萄架,另一边是内卡河,但为什么它却成为全世界的游客都向往,都喜欢游览的一条哲学家小路的圣地?它给我们一个思考:红船从上海到嘉兴,这条路线有什么故事,谁走过,走出了什么,都是可以去探究和挖掘的。这条路,也可以有哲学家之旅、圣人之旅。第二个例子是歌德的故居,歌德有两个住所,一个是在法兰克福,歌德生长的地方,另一个是魏玛小镇,歌德去世的地方。当年写《浮士德》时,受到魔鬼的不断打扰,他就用墨水瓶击退了魔鬼,写出了永存于世的《浮士德》。后来歌德故居就发明了一个墨水瓶——歌德墨水瓶,一瓶墨水上插一支羽毛笔,标价25欧元。将一个传说,一种非物质的、精神的东西变成物质的、可传播的、可销售的产品,这就是文化遗产向创意产业、商品转化的范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6万项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如何将遗产通过创意产业传播、激发,通过旅游方式变成新的生产资料,也是我今天坐在这里希望跟各位一起商讨的内容。相信大家都看了最近热播的《觉醒年代》,它的观众很多都是90、00后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多青年人都被这段革命历史感染,产生深厚的共鸣,除了题材好,也因为现代多媒体提供了更多传播的机会。我认为红色遗产应该与更多的媒体相结合,通过有形的方式,通过简约、可行的方式在市场展示。有机会我们也需要探讨一下中国的红色文化遗产向海外的传播和推介,这涉及到传播的语境、方式和途径。由于时间关系,我就分享得到这里,谢谢!
(陈平院长认真倾听主持人讲话)
主持人杨晓华:我相信陈教授的发言对我们还是有很大启发性的。红色遗产的创造性转化牵扯到中国所走的道路,中国的历史功绩,那如何才能讲好中华的故事,让世界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的热门去接受呢?我觉得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
陈平院长:其实拥有红色文化遗产的国家有很多,像俄罗斯就有,德国还有共青团地铁站。
(陈平院长讲话)
主持人杨晓华:今年嘉兴的活动包括重走中共“一大”路,从上海到嘉兴南湖,整天线路重新恢复,那天我是非常震撼的,历史的记忆犹如《觉醒年代》里的画面,一幕幕浮现在脑海。过去我们只知道有这段历史,但是当你真正走进这个场景,用感官去感受,用情感去体验时,内心的感受截然不同。所以您这些年在海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令人钦佩。
(“新时代红色旅游的业态更新和IP塑造”圆桌对话围绕红色文化旅游中涉及的“IP打造”“业态更新”“国内国际双循环”等话题进行探讨。作为“2021嘉兴红船文化旅游节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启幕仪式的重要环节,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纳入浙江省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文旅宣传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