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翠,美丽与残忍,传承与保护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5-22

点翠 I 美丽与残忍,传承与保护

Beauty and Cruelty,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金玉雍容,巧华贵,古往今来,国人一直喜用“翠”字来形容女子的温婉、俊美与娇俏。


“杏脸红生晓晕,柳眉点春妍”、“双鬟绿坠,娇眼横波眉黛”、“堆枕乌云堕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翠”字一词背后,不仅是“闻说君家有翠娥”中的美丽女子,亦是“耳垂云幔斜鬟翠”所暗含的“翠翅金雀”。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头戴点翠簪钗的美人


数千年以来,点翠一直是中国古代贵族女子们装点仪容时最重要的华贵头面,因为它的稀少、珍贵,又是那样的华丽难言。晋代学者张华在《禽经注》上提到点翠时特意说:“妇人首饰,其羽值千金。”


图片


图片

△清 黑缎嵌点翠凤戏牡丹纹钿子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动脉影


翠羽用作装饰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而集大成者的“点翠”工艺则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曾讲述“买椟还珠”故事,其所提及的“辑以羽翠”的盒子就应是指用翠鸟羽毛做装饰。曹植《洛神赋》则云:“或采明珠,或拾翠羽。”而《政和证类本草》则载:“鱼狗,今之翠鸟也,有大小,小者名鱼狗,大者名翠,取其尾为饰……”


图片

各式各样的点翠发簪 图源/网络


图片

点翠,源于汉唐,盛于明清。这项工艺在中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皇官后妃们的首饰几乎离不开点翠,如点翠凤钿、凤簪、凤钗、头花、帽花、凤冠、步摇、钿花、耳环、耳坠、蝴蝶钗、抹额等。


图片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


在故宫所藏的《雍正十二美人图》中,倚门观竹、裘装对镜、观书沉吟等十二位美人,几乎每一位的头上都佩戴有点翠头饰,画幅中所描绘的清宫贵族点翠之奢华精细的翔实程度令人叹服。


点翠制成的饰物,虽然没有宝石的炫亮华丽,但自有一种艳丽拙朴之美,现了东方饰品注重细节,讲求工艺的精细、含蓄。在一些历史厚重感的古装剧中,贵妃皇后们头上的冠饰,金银苍翠的结合变化,展示了古代技艺的奇妙与魅力,那等迷人的手艺,便是古代传承下的“点翠”工艺。

 

图片

如懿传中周迅头戴点翠头饰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与汉唐时期使用翠羽做为金玉珠饰直接装饰的手法不同,明清时期的“点翠工艺”是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作为传统细金工艺之翘楚,其以金工和翠羽等复杂工艺为内容,塑造出的“翠鬟暗点”之景,成为明清首饰的代表之作。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图片

△明 银鎏金凤冠 图源/网络


因此,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点翠首饰中,最精美的首推点翠簪和点翠头冠。包括明万历皇帝孝端皇后凤冠,累丝嵌珠宝五凤钿,银镀金松鼠结子簪首,银镀金镶宝蝴蝶簪,嵌宝点翠双喜福庆簪点翠嵌珠石凤钿花、点翠嵌宝石辑米珠镂空指甲套等等,其都镶嵌各色珠宝,富于变化,饱含吉祥、喜庆、美好愿望,因此点翠工艺不仅在清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也发展到了极致,更显得豪华富丽。

图片

  

△颜色亮丽的点翠发簪 图源/网络

  


图片

明 孝端皇后凤冠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末,点翠被延续在戏曲的服饰之中,闪耀在戏台上的灵动翠蓝,使梨园子弟的刹那风华,惊艳了岁月。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戏曲中,点翠头面是一种顶级饰物,凝聚了中国传统技艺的文化精粹和魂魄。

 

图片

点翠被延续到戏曲服饰中 图源/网络


点翠工艺漂亮,但娇气、易损,点翠耳坠上的翠羽不脱落并不多见,主要是点翠羽毛保护十分不易。佩戴时不仅要格外小心,而且每次用后都要妥善地放到盒子里,要做到不碰磨、不暴晒、不沾水,才能保存完整,不掉不脱。

 

图片


  

图片

清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故宫博物院


先秦时期 

点翠自古就代表了高贵,最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在《禽经》中曾说翠鸟“其羽值千金”。这时把翠羽用作装饰。 “买椟还珠”故事中的盒子,就是用来翠羽来装饰。 曹植在《洛神赋》里也提到了翠羽: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唐朝

唐代诗人李峤有诗云“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可以看出在当时,点翠饰品已是一种发展成熟且颇为流行的女性装饰了。 在《新唐书·五行治》中,说安乐公主有一条百鸟羽毛做的裙子,“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 


宋朝

宋朝宫廷坚持禁奢靡浪费,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传统中的仁爱思想,“惠养万物”的主政思想在宋朝一以贯之。宋朝禁铺翠:颁行“禁铺翠”令。宋高宗还提出以“药玉叶漆金纸代充”的方法,这种以琉璃制品仿点翠的做法,可以说是现代以烧蓝、点绸等技术手段代替点翠的实践先驱,也可看出其禁铺翠之心可谓坚决。


明清

到了明清,点翠迎来了鼎盛的时期。 明朝孝靖皇后的凤冠,就是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工匠用尽一切手段,把各种色彩丰富的材料镶嵌到首饰上,这种情况下,翠羽必然成为珍稀材料。 翠羽的蓝色和金银完美结合,色彩动人明媚,在当时突破了传统首饰工艺的极限。 清宫中内务府还专门设立了“皮库”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银库”专门设有“点翠匠”3名,专门承造“翠活计”。

 

图片


图片

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局部 国家博物馆藏


近代

辛亥革命后,随着战乱,传统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巨变,使得传统服饰发生的重大改变。点翠首饰及工艺品需求锐减,1933年中国最后一家翠鸟工厂关闭,点翠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流传了2000多年的点翠失传了,成为了千古绝唱。


图片

  

图片

拥有亮丽羽毛的翠鸟 图源/网络


之所以使用“点”字来称呼此项工艺,就是因为仅点翠羽一项,就是一个考验耐心和毅力的过程,将柔软而珍贵的翠羽一点点慢慢地点到小小的胎体中,是一项高超的技术活,稍有偏差,哪怕轻微的手抖,都有可能对最终的视觉效果造成影响。因此,点翠首饰的材料特殊,注定了其只能是纯手工制作。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工艺,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和工艺品,如扇子、屏风等。以点翠制作的首饰最为常见,又称点翠头面。由于工艺繁琐,材料难得,所以点翠饰品自古就是富贵人家的专属。

 

据古籍记载,翠羽多出自我国南方。《汉书》载,南海赵佗,曾献文帝翠鸟。《后汉书》西南夷传云:“哀牢(今云南)出孔雀,翡翠。”唐《异物志》中载:“南蛮巢居鼻饮,射翠取毛,割蚌求珠为业”。

 

图片

翠羽强烈的色彩美 图源/网络


关于翠羽的取得,全面描述有《珠翠光华》一书中发饰篇中写到 “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分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鸟羽毛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色调鲜亮,永不退色。”看点翠文物可得知,永不褪色”实属以讹传讹,其实翠鸟羽毛属于有机物,一百年左右便会褪色。

 

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非所有翠鸟羽毛都可用,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的翠鸟羽毛为上品,见的普通翠鸟并不用于点翠制作。

 

图片

图片

翠羽以翠蓝色和雪青色的翠鸟羽毛为上品 图源/网络


除了对翠鸟羽毛部位的要求,对于羽毛的使用,更推崇活鸟采集,在翠鸟活着的情况下生剪下羽毛,如此完成的点翠才是精品。究其原因,是有一种说法:翠鸟一旦死亡,其毛色会快速黯淡下去。摘取翠鸟羽毛的过程不能让翠鸟死亡,其后也没有杀掉翠鸟的必要,但经过点翠的翠鸟,其受到的伤害却注定它们无法生存下去。无论是活体拔羽还是鸟皮裁剪,都需要捕杀大量翠鸟。


图片

翠羽强烈的色彩是由光线折射出的虹彩色 图源/网络


其实翠羽强烈的色彩不是来自羽毛本身,而是光线折射出的虹彩色,就像一个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其频谱的彩虹色。这些微观结构形成的羽毛被称为光子晶体。正是这种特殊的材质结构映射出点翠那既浓郁又轻盈的梦境之蓝。

 

点翠工艺分为软翠和硬翠,是根据点翠工艺所使用的翠鸟羽毛而划分的。如果采用的翠羽是比较大的羽毛,叫硬翠,翠鸟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如果使用的是翠鸟比较细小的羽毛,就叫软翠。


图片

点翠工艺分为软翠和硬翠

 

一支小小的点翠金簪,就需要使用数只乃至十数只翠鸟的羽毛,而点翠一个品相好的头面饰品,大概就要用掉八十只翠鸟的羽毛。而那些大件的首饰便更不待言。古时云南等地每年都要向宫廷朝贡几百对翠鸟,用此羽毛来制作各种头饰、风景挂屏、盆景的花叶等点缀之物。

图片
中期 紫檀木嵌染牙点翠海屋添筹图插屏,故宫博物院

图片
清 点翠勾莲寿纹头面,故宫博物院

点翠工艺中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工艺——刮青。有经验的师傅会利用翡翠石对排列好的翠羽进行刮制,翠羽颜色能由绿转蓝并经久不变。


图片


随着翠鸟的日益稀少,蓝翡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并在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没有哪一个文化的传承值得以一个物种的灭绝为代价。在非遗传承和野生动物保护之间,该如何寻求平衡点?

 

图片

△烧蓝工艺用来替代翠羽 图源/网络


图片

晚清 银质烧蓝狮子滚绣球眼镜盒 图源/网络


点翠这一传统非遗工艺,它的绝高价值和惊人美丽受到追捧,随着时代的变迁、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加上能够操作翠羽的工匠也几近不再,点翠工艺可以在替代材料上焕发新的生机,这也是非遗传承可探索的一条新路。


传承“点”的技法,不是“翠”的原料,以伤害国家保护动物为代价, 它美丽,但却残忍。保留点翠工艺、用其他材料取代翠鸟羽毛,这个方法已经趋于成熟。清末就已经开始使用烧蓝孔雀毛来代替翠鸟羽毛,发展至如今,点翠工艺已有了多种可以替代的原材料:鹅毛、孔雀蓝羽、蓝丝带、蓝色染料等。

 

图片

点翠工艺在替代材料上焕发新的生机 图源/网络


这样的技术无法完全复原点翠的精美,也无法做到点翠那般的光华永久、永不退色。但至少,能让我们看见一种可能性,一个可以保持十年甚至更久,一个与点翠那么相似,又没那么残忍的物件。

 

非遗传承,把翠鸟的美丽还给大自然,让博物馆里的点翠文物成为美好的回忆

 


撰文 · 编辑 |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