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茶,由“品”到“玩”的风雅生活美学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5-15

宋茶,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由“品”到“玩”的风雅生活美学

The Tea Culture in Song Dynasty
 
中国制茶历史源远流长,茶很早就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茶,始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中国的茶业兴衰史上,宋茶拥有茶叶的“丝绸之路”。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上升到无所不臻的至高境界,在这个朝代,茶文化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且为当时乃至今日的优雅生活注入了情趣。

图片
宋代茶文化可谓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摄影/王刚
 
图片
 
宋代的茶文化将整个宋代社会串联起来,饮茶之风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平民布衣,无一不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汴梁(今开封)城内遍布茶庄、茶肆、茶馆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描述了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

图片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图片
△绘画宋代茶坊的局部图

说到宋茶就不得不提起宋徽宗,到了徽宗朝,文化已然到达了巅峰,这个艺术境界和审美品位已臻入化境的皇帝将茶也推到了极致,宋徽宗所画的《文会图》,表现着徽宗群臣分茶,君臣同乐。在皇帝的带头下,饮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比较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等。

图片
△徽宗《文会图》
 
宋徽宗爱茶,亲自写下的《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书中论述点茶、分茶见解非常独到:“量茶受汤,调和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描述了分茶盏面上的茶汤纹恰如一幅幅水墨图画的绝妙景象。

图片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宋代文人雅士推崇“平素有书伴,茶香入帘青”的生活方式,同时大量参与茶文化传播,使宋代的饮茶渐趋艺术化。宋代的文士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都热衷于茶道。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云:“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如分茶巧。”苏轼在《汲江煎茶》中写“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图片
 
宋代,人们对茶的品质更为讲究,制茶技术不断提高,涌现出许多的新品茶。依据南宋赵汝砺所写《北苑别录》,宋代制茶共分7步: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

图片
△新鲜的茶叶采摘 图源/网络

01 采茶

采茶的时辰是有讲究的,必须要在太阳未升起前。因为清晨未受阳光照射的茶芽肥厚滋润;被照射后,其中的膏腴会被消耗,泡出的茶没有鲜艳的色泽。因此,每天大约凌晨3至5点,敲鼓集合上山采茶,在日出后回来。

 
02 拣茶

由于所摘的茶芽种类、品质不一,需要重新再分类。常见的茶芽有水芽、小芽、中芽、紫芽、白合和乌蒂这六种。其中如针细般的水芽是芽中珍品,小芽次之,乌蒂最次。不同的茶芽的味道和品质都不同,由此可见拣茶环节的重要性。

 
03 蒸茶

宋代依然采用蒸茶工艺。将茶芽上的灰尘等杂质用清水清洗干净后,等蒸笼中的水煮沸,将茶芽放置笼中,隔水蒸。蒸茶是一个技术活,蒸过了则色黄味淡,没蒸透的则色青易沉淀,还略带青草味。赵汝砺的《北苑别录》里有说:“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就是说茶芽要洗四次,就跟洗青菜似的。

 
图片
△《北苑别录》记载的制茶步骤

04 榨茶

蒸好的茶芽用水令其冷却后,放在小榨床中榨干水分。之后用布包好茶芽,再用竹片绑好,放入大榨床中榨压,过半日后再取出搓揉,再放回大榨床继续榨压如此反复的目的是让茶的味道香浓。

 
05 研茶

研茶使用的工具是杵和臼。将水和茶芽放入臼中研磨,品质越高的茶研磨的次数越多。最后研好的茶一定是均匀、光滑、没有粗块。高级的贡茶胜雪和白茶可以加十六次水磨的,可见有多费工夫。

 
图片
宋代贡茶模具

06 造茶

将研好的茶放入模中定型,可根据需求制作不同的模样。较之唐代,宋代多了许多款式,而且贡茶的模具纹饰十分精美,许多都带有龙凤图案。

 
07 过黄

过黄就是干燥。先将茶用大火烘焙,再从开水中拂过,反复三次后,用扇子迅速扇动,使其降温。至此,整个制茶的流程便完成。

 

图片

 
颇具仪式感的“点茶”法

宋茶很奇妙,宋朝人喝茶的方式更奇妙。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宋朝也孕育出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独一无二的茶文化。从唐代陆羽的《茶经》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茶道在“唐煎”的基础上,达到鼎盛的时期的“宋点”,其实宋茶远比唐茶讲究的要多。

图片
宋朝人喝茶,喝的是“点茶” 图源/网络
 
唐朝人喝的是“煎茶”:把茶叶烘干,碾碎,筛成粉末,撒到锅里烧开,茶汤虽很香但也很苦,为了减少苦味,唐朝人会往茶汤里放盐、放姜、放花椒、放胡椒、放核桃仁,结果又把茶汤变成了菜汤。
 
而宋朝人喝茶,喝的是“点茶”
这个点茶的“点”,是调制茶汤的一种方式:
把茶叶蒸熟,漂洗,压榨,揉匀,放进模具,
压成茶砖,焙干,捣碎,碾成岁末,筛茶粉,
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搅匀,打厚沫,
最后才能端起茶碗细细品尝。
 
图片
宋人的茶艺生活,精致如是 图源/网络

由于宋代的点茶涉及到磨茶等复杂工艺,因此宋人的茶器用具相对1000年后的今天显得更为精致和复杂,在《茶具图赞》中,宋人的茶具至少有十二件,也称“十二先生”:专门用来储存茶饼的焙笼称为韦鸿胪”,用于捣茶的茶臼称为“木待制”,碾茶的茶碾称为“金法曹”,磨茶用的茶磨称为“石转运”,用来入茶的是胡员外”,筛茶用的茶罗称为“罗枢密”,清茶用的茶帚称为“宗从事”,盛茶用的盏托称为“漆雕密阁”,茶盏称为陶宝文”,注汤用的汤瓶叫做“汤提点”,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叫做“竺副帅”,清洁茶具用的茶巾叫做“司职方”。宋人的茶艺生活,精致如是。
 
图片
宋人的茶具“12先生”

宋茶对泡沫十分讲究,而且还特意追求泡沫。想让茶汤泛出泡沫并不难,如果想让茶沫涌泛得足够厚、停留时间足够长,必须是货真价实的蒸青研膏茶;其次茶碗要厚,底要深,口要小,便于保温(茶汤温度下降过快会让茶沫迅速消散);然后水温要合适,最后还必须要借助合适的工具,例如茶筅
 
图片
宋茶对泡沫十分讲究 图源/网络

茶筅一般是由细竹制成,样子就像现在刷锅用的竹刷子一样,作用是让茶末和水充分搅拌融合。点茶注水时,一只手注水,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和搅拌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这个过程就像用打蛋器打蛋一样,让蛋清和蛋黄充分融合。
 
图片
宋茶用茶筅搅拌茶汤起泡 图源/网络

费这么大劲为茶汤打泡沫究竟有什么用呢?因为茶沫不仅好看,还很好喝:茶里溶入大量的空气分子,口感会很轻,很软,很柔和,轻柔的茶沫停留在舌尖上,非常鲜爽。
 
虽然过程麻烦,宋茶绝对很好喝。宋朝的茶汤几乎完全没有了苦涩,只留下甘甜厚滑的芳香。我们说宋茶讲究,指的就是这种不厌其烦的喝茶方式,以及这种甘香厚滑的奇妙口感。
 
图片
△日式抹茶配茶点 图源/网络

日本抹茶跟宋茶非常相似,都需要蒸青、磨粉,把茶粉放进茶碗,用热水调汤。但是抹茶比宋茶少了一道最关键的工序——做茶时没有经过压榨揉搓,叶绿素和茶多酚倒是没什么损失,可是苦得很,所以日本人喝抹茶之前,一般都要吃一些甜点。

宋代的茶碗
 
宋朝瓷器烧造工艺空前发达,宋瓷在当时已享誉世界,宋朝喝茶主要用茶碗。因为宋朝团茶在生产过程中调出的茶汤并不绿,而是泛出青黄、暗黄、青白、黄白或者像牛奶一样的乳白色,为了突出茶汤的色泽,轻、黑、有纹路成为茶盏的新标准,当时公认最适合点茶的瓷碗是福建产的建窑兔毫盏,盛极一时。
 
图片
故宫馆藏的18件宋代茶盏

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
 
图片
建窑黑釉兔毫盏

曜变天目茶碗是南宋时期福建建安水吉窑出品的一种黑釉建盏。曜变天目茶碗乃南宋的传世孤品,因自然窑变而产生的纹样,令人置身于深夜的大海边望见了璀璨万端的星空。之所以说此碗是举世无双的珍品,是因为将曜变天目茶碗放在黑暗之中,它的耀斑便会闪出略显妖异的光芒来据说这样神奇的曜变天目茶碗本有两只,一只流传到日本后,立即成为追捧的宝物。
 
图片
 流失日本的宋代国宝:曜变天目茶碗

趣味十足的“斗茶”
 
宋徽宗曾有诗描写斗茶:“上春精择建溪芽,携向云窗力斗茶。点处未荣分品格,捧瓯相近比琼花。” 茶道兴,茶宴盛,斗茶之风愈烈。宋茶的“盛”则体现在从宫廷的茶道至民间的斗茶与分茶都繁荣发展起来,成为一种社会流行。
 
斗茶的讲究有很多,首先是内容,其次是程序,再者是器具、品评。根据宋、明人笔记记述,斗茶大约包括以下三项: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图片
 宋代斗茶图
 
斗茶品:二人或多人共斗,自带佳茗,先斗茶色,次斗茶汤,重要的一点是,谁的茶汤碗边先沾上茶痕(茶色水线),谁就是输家。
 
行茶令:茶令如同酒令,主要用以助兴。所举故事必得与茶相关,可以互问互答,答错则输,输者只许闻茶香,眼巴巴看着赢家品尝香茗。
 
茶百戏:所谓茶百戏,即分茶,用茶匙、茶筅、竹枝、牙签直接在茶汤的泡沫上勾画图案。“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

图片
 茶百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图源/网络

如果说“斗茶”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分茶”就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善于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善于变化的水墨画来,使汤纹水脉成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让观赏者和创作者得到美的享受。
 
图片
 宋 刘松年《撵茶图》

上有天子,下有庶民,皆以饮茶斗茶为乐,茶叶贸易走进政府管制,诸多的大词人把茶写入了词中,苏东坡居士所写《叶嘉传》,把茶当做人去写,起名叶嘉;蔡襄的《茶录》,上篇论茶,下篇论器,阐述斗茶的要旨。

宋茶的品相
 
宋代名茶计据说有90余种,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各种名目翻新的龙凤团茶是宋代贡茶的主体。蒸青团茶在唐朝时期就已经盛行,制作工艺比较完整。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开篇有云: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当时,宋朝贡茶的生产基地主要位于福建建安北苑凤凰山一带。
 
图片
 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 图源/网络

宋朝成品茶是通过蒸青、碾磨和入模压制等复杂工艺制造而成的精美砖茶。现在当然也有砖茶,不过个头偏大。而宋茶的砖茶呢?或“八饼重一斤”,或“二十饼重一斤”,小巧轻捷,一枚只重几十克或者十几克而已。现在的砖茶形状单一,要么方形,要么圆形,要么球形;而宋朝的砖茶却能呈现出扇形、环形、玉玦、玉圭、月牙、花瓣等复杂造型,砖茶表面还能压出游龙戏凤和五色彩云等吉祥图案。
 
图片
 宋代龙凤团茶的模板 
 
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
 
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且影响到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日本一度出现饮茶之风。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到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图片
 古装剧《知否》还原宋朝品茶画面

千百年后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凝神静坐,持茶筅一遍遍地轻舞搅动,直至泛起白沫,如盛一碗冬雪。感受到那份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禅意雅致的生活。
 
品味一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人生。细细品读《大观茶论》或许能从字里行间和点染勾勒处,恍如梦回那风雅繁荣之宋,其不乐乎?!
 


撰文 · 编辑 |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