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天然」之趣,和古人学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Chinese Flower Art, The Beauty of Nature
说到东方式插花,世人首先想到的是日本花道,其实中国才是东方式插花艺术的起源国,而日本插花最早缘于我国隋唐时期,中式花道其追求线条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简约环保的创作技法等,对近现代西方插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式插花之美
自然、凝练、含蓄
有如诗如画般“初发芙蓉”的美
“自然无为”、“反朴归真”、“复归于朴”
融“天人合一”之观
兼“清净恬淡”、“梵我和一”之理
中式传统插花讲求以清疏、淡雅、简洁、含蓄、自然、意趣为美。意境的表现,讲究含蓄中孕育意味,造型中透出神韵,花不在多,有“意味”即成“天趣”。用少许的几枝花、几片叶即可表达出文人、士大夫清静、娴雅、高洁、空灵的气质及心境。
△中式插花讲究“自然、意趣“ 图源/网络
“自然”是中国式插花艺术的核心。中式传统插花艺术,既包含了老庄“自然无为”、“反朴归真”、“复归于朴”之思,也融合了儒道诸家“天人合一”之观,并兼有释家“清净恬淡”、“梵我和一”之理。
中国式的插花艺术强调
“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虽由人作,宛似天开”
△插花之趣在于追求美好生活品质 图源/网络
古人崇尚自然,插花也爱表现天然之态,忌过分人工雕饰。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通过疏密、虚实的巧妙安排,即在插花技法运用上因材取势,顺应自然,繁简结合,虚实相生,错落有致,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魅力,力求呈现出花木本身天然的形态和美感。
因自然之好,中式插花之趣处处与人们感怀抒情,追求美好的生活品质以及恬静的心境、精神上的超然物外密切相连,表露出人们对自然本真及人生境界的追求,对艺术的炽爱,对融入自然的超悟,洋溢着悠然自得、返璞归真的生活情怀。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插花其实在秦代以前就出现了,《诗经》和《楚辞》中就有折花相送、装饰花的记载。
△插花是最早的佛堂供养物之一 图源/网络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发展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插花成为最早的佛堂供养物之一,中式插花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隋唐时期,插花开始普及,买花卖花随之出现。
这个时期的插花艺术主要以宫廷插花的类型流行于宫廷中,更加注重形式美。花材以花形硕大、色彩艳丽的牡丹、芍药为主,体现富丽之感。“花开蝶满枝,花落蝶还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众多唐诗描写了花开时节的盛况,表达了人们对于花开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花篮图》李嵩 宋
民间爱插花,不分贫贱。正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所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杨万里诗中写到,简陋的路边小店也以插花为装饰:“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
宋代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迅速发展,举国上下各行各业盛行插花之风,插花艺术到了鼎盛期。文人爱插花,更是把插花写到了诗作里,以致于插花与挂画、点茶、焚香,成了文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生活四艺”。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文人把插花艺术的思想境界从怡情悦乐提升到以花的寓意教化人伦、表达志向的层次。
△《胆瓶花卉图》姚月华 宋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许多插花著作问世,最为著名的是张谦德的《瓶花谱》和袁宏道的《瓶史》。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
清末以后,传统插花艺术衰微停滞,改革开放后插花艺术得到恢复与发展,但传统插花仍然鲜为人知,传统插花艺术面临传承困境。
△《岁朝丽景》陈书 清
中式插花之道
传统插花艺术在形成过程中,受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及中国绘画、文学、造园、民俗等的影响,形成崇尚自然、富于诗情画意、擅长线条造型、多用不对称式构图形式等独特的风格与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与现代西方插花相比,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 追求花材的自然之美,不刻意改变其天然姿态,而是顺乎花枝的自然之势;
二. 追求花材的意趣美,讲求以花传情;
三. 善用木本花材,以线造型;
四. 采用不对称式构图形式;
五. 赋予花材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性,寄托情思;
六. 注重将花材与花器、几架、配件以及作品环境的统一,体现整体和谐美;
七. 兼顾中国人的独特赏花方式,分曲赏、酒赏、香赏、谭赏、琴赏和茗赏等。
△用毛茛来插花 图源/龙泉·在山堂
花传形外意,意生花内情。隋唐时期在花器方面,形成了瓶花、盘花、篮花、缸花、筒花、碗花六大容器插花形式,当依着时节而盛开的花、枝条,融入花器中,便也被赋予了更多柔软的情感和意义。 五代郭江舟发明了占景盘,即在盘内平底上铸上若干个细长的铜筒,用时逐个添满清水,将花材成束地分插在细筒内。
△中国六大容器插花形式 图源/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
在插花理论上,唐代出现了欧阳詹的《春盘赋》和罗虬的《花九锡》。《春盘赋》论述了插花应考究容器、花材的形、色、线条、构思、意境等诸元素的内在联系和配合的奥妙。《花九锡》中的9项插花原则对插花放置的场所、剪截工具、供养水质、陈设的环境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宋代插花理论更丰富,有张邦基《墨庄漫录》、苏轼《东坡志林》、赵希鹄《洞天清录》、洪林《山家清供》等。研究发明了许多简单实用的花材保鲜技术,有些方法沿用至今。宋代陶瓷业的发达,带动了插花容器的制作与改良,发明了三十一孔花盆、六孔花瓶、十九孔花插等。
△宋代各式花器 图源/网络
明代插花以瓶花为主流,分为两种:明初流行陈设于厅堂和殿堂的“堂花”,体型高大、花材种类繁多,造型庄重华美;明中期流行陈设于书斋和闺房的“斋花”,小巧随意,清新俊逸。这个时期的插花艺术内容重于形式,有浓厚的理性意念,追求“清、疏、淡、远”的风格。
△边文进 《岁朝图轴》 明
清代,盆景艺术盛行,插花没有得到更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插花艺术风格崇尚自然美,流行写景式插花和谐音式插花。写景式插花,利用花材表现自然景色,采用写实的手法,将自然风光浓缩于盆中。
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提出插花原则:“起把宜紧,瓶口宜清”。谐音式插花则是利用花材、容器名称的谐音,选用铜钱、拂尘、万年青和李树的谐音插制一款寓意“前程万里”的作品以表示对未来的憧憬。
△现代盆景式插花样式 图源/网络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审美意识。插花中或清幽、含蓄、隐喻的意境表达,或雍容、华贵、富丽的造型以及和谐、多姿的色彩,精巧的配饰及陈设,无一不在演示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精神。
△中式插花展示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意识 图源/网络
插花表面看来只是花材的组合叠加,实则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选材、插作、安置等过程中的反复行为,则是以花自修的反复过程,以外观花的精进而反映自我内心的提升。
中式花道讲究的是起心动念,插花也许是为了让生命柔软、让生命滋润,教人如何取舍,是与生命的对话,甚至是一种道的执行,“东方禅意”在花道中得到完美体现。
△弘扬、创新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图源/网络
插花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还要能取其形、求其意、悟其道。中式花道崇尚自然天成、意境深邃,观花生命之“活”以修己是为道理。它升华了,达到了一种“事外有远致,花中多远音”的气象,这气象即是一种不滞于物的自由自在的精神,这精神使人超然于物外,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插花艺术包融了深邃的艺术内涵及思想,而对其艺术理念及思想内涵的深入思考和挖掘,对弘扬、发展及创新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撰文 · 编辑 |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