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大会知多少?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7-21

世界遗产大会知多少?
Facts about World Heritage Conference

图片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中文化遗产包括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大类。自然遗产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图片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黄龙风景名胜区
1992年入选

 

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有详尽的申报世界遗产的相关程序。随着《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增加,申报的数量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历经了几十年来的不断改进之后,教科文组织形成了今天这套相对完备的申报和审查程序。 


图片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年入选


想要成为世界遗产,首先得先成为公约的缔约国。成为会员之后,缔约国必须向世界遗产中心提报《预备名录》,所谓预备名录就是缔约国认为在本国境内具有世界遗产资格。目前在194个缔约国中,已有179个国家完成1745处预备名录的提报。之后,才真正进入正式的世界遗产申报与审议。申报过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 由国家列为申报的对象;

  • 必须于期限内完成申报;

  • 由咨询机构进行实地勘查并完成评估建议。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决定申报能否成功的因素包括:


  • 申报项目是否是申报国或遗产地是否为列入的重点对象;

  • 申报案申报国的更正数据是否清楚完整而且有说服力;

  • 申报案有否牵涉到领土或政治性争议;

  • 申报项目能否在世界遗产委员国间得到普遍支持。

 

图片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1987年入选

 

图片


世界遗产大会全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政府间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例会,每年召开一次。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大会的第一届会议:1977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


图片

世界遗产大会会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政府间组织,成立于1976年11月。它由21个成员国(需竞选,一般只担任四年,且不连任)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决定世界遗产基金的用途,并根据成员国的请求决定财政援助的分配。委员会对一处遗产是否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最终决定权。委员会负责审议已被纳入《名录》的世界遗产保护情况的报告,在世界遗产未得到妥善管理的情况下,委员会可要求成员国采取措施以解决问题。委员会还决定是否需要将某项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或是否将其从中删除。 


图片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和沈阳的明清皇宫

1987年入选

 

中国作为东道国承办过两次世界遗产大会。第一次是世界遗产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于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在中国苏州举行。第二次是原定于2020年6月29日至7月9日在福州举行的的第四十四届大会,受新冠疫情影响,最终于2021年7月5日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举办。

图片


世界遗产大会与中国的第一次相遇:


图片


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中国苏州召开,会期10天。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内容的主要包括:讨论和审议世界各国新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遗产基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问题。在本届会议上,34项遗产地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5个国家首次进入名录,另有6个现有遗产地的扩展项目被列入。新遗产地的入选使得世界遗产名录更加丰富和多样。至此,全球共有788处世界遗产。作为该次大会的另一重要成果,“苏州决定”对2000年“凯恩斯决议”做出了重要修改:2006年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每个缔约国每年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从1项改为最多2项,其中至少包括一项自然遗产提名。大会发表的“苏州宣言”呼吁与会各国将青少年作为世界遗产保护教育的重点,积极向青少年提供有关服务和指导。

 

图片


图片


中国承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时隔17年,世界遗产大会再次花落中国,这次会议也是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国际会议。大会践行“人文世遗”理念,突出“数字世遗”特色,展示“绿色世遗”魅力。


图片

这次中国承办的世界遗产大会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大会举办形式的数字化创新。大会在福州设立主会场,以线上为主方式举办。教科文组织三大治理机构负责人,即总干事、大会主席、执行局主席,将在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后,大会转为线上举行,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上首次以在线形式审议世界遗产议题。本届大会设计并采用了一系列在线审议世界遗产项目的操作规范,将成为后疫情阶段世界遗产领域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工作的重要参照。


图片


第二,会议议程丰富、成果卓越。本次大会是一次“加长版”的会议,将审议2020年和2021年两个年度的世界遗产项目,包括45项《世界遗产名录》待审项目和258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英国利物浦海事商城、澳大利亚大堡礁等项目。本次福州会议结束后,《世界遗产名录》等各项清单都会有重要更新。大会还将聚焦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集思广益,提出应对未来挑战、促进实现《公约》战略目标和世界遗产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和新倡议,为这项事业贡献新智慧和新力量。


图片


第三,大会活动多彩,鼓励公众的参与。本届大会期间将举办一系列配套活动和边会,包括中国和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世界遗产青年论坛、世界遗产地管理者论坛,以及中方主办的8场边会。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主办的“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主题边会,该会将邀请多个国家教育部长级官员、常驻教科文组织大使等,共同探讨如何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知识走进课堂、走进社会、贴近青少年,培养新一代世界遗产的保护者,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世界和平的促进者。


图片

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

2005年入选


今天,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居世界第一,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在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比例63%,中国比例为89%;全球处于危急状况的7%,中国为零。中国整体保护状况明显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践行者。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总书记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书记强调,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片


截止7月11日,共计39个项目,其中33个文化遗产项目,6个自然遗产项目将在本次福州世界遗产大会讨论。按地区统计,亚太地区有10项,欧洲及北美21项,阿拉伯国家2项,非洲2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4项。


我国申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中,申遗遗产点22处包括了海洋贸易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交通网络,这些遗址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它们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图片

图片

泉州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14世纪繁荣的亚洲海洋贸易网络东端的商贸中心,宋元时期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它以位于江口平原的城区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其对外联系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通其间,呈现为港口、城市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整体繁荣景象。 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图片

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位于南安县丰州镇旭山以风景秀美、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九日山最突出和最珍贵的是摩崖石刻,据记载,自晋代以来历代均有石刻,现仅存北宋至清代摩崖石刻75方,分布于东西两台,以宋刻居多。内容有景迹题名,登临题诗,游览题名,修建记事,海交祈风等。其中有关海外交通、航海祈风石刻13方,记载自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市舶司及郡守等地方官员登临及为番船祈风的史实。由于泉州在古时海上交通就很发达,人们为了求得行船顺风,常要举行“祈风仪式”,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是研究宋代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也是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图片

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其职能是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是中国重要的古海关遗址。根据考古发掘,参照市舶司设置规模,结合泉州市舶司/务遗址周围水系、道路的构成等因素,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八卦沟,院落整体在面阔89.4米(方向72度)、进深134.1米(方向162度)的区间之内,面积约12000平方米。现市舶司遗址范围内有附属文物水仙宫。遗址旁有水门水关和南薰门水关,以宣泄水流及启闭舟楫的出入。市舶司遗址,既是古代泉州海上商贸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亦是泉州港繁荣的历史见证之一,为研究泉州地区古代商贸管理制度和泉州海洋贸易提供了重要史料价值。


图片

德济门遗址,陈英杰摄


德济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南临天后宫正对面。遗址始建于南宋(公元1230年),时称镇南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改称德济门,残存的城门建筑平面呈多边形,南北长36.5米,东西宽49.1米,周长171.2米,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等。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另外对海外交通城市建筑、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片

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古榕巷60号院内,是一处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务的官署和南宋皇族居住遗址,由芙蓉堂、睦宗院、惩劝所、自新斋、天宝池、忠厚坊等构成。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宋元时期陶瓷器、陶制建筑构件,以及一些生活用具均佐证了该地点曾是南外宗正司司署和皇室宗室居住场所,以及曾作为水陆寺基址的历史。据考古发掘及文献推测南外宗正司相关水池遗迹的形状基本为长方形,南北方向,面积约12480平方米。南外宗正司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时期宋代外居宗室迁移到泉州、在泉州生活、参与海外交通贸易,促进泉州政治地位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片

世界遗产被认为是“人类献给未来的礼物”。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世界遗产”自有一套详细、严格的标准,只有符合要求的才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成为世界遗产后并非意味着一劳永逸。如果放任不管使世界遗产遭受破坏的话,也可能会被教科文组织“摘牌”,即从名录中撤销。世界遗产如何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社会需要一直考虑的问题。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拥有世界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址,既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始终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自然遗产保护促进了绿色发展,助力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大力推动世界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为世界遗产保护作出中国贡献。




 

撰文 | 胡曦幻
编辑 |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