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 |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

来源: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9-28

 

 暨大文创研究院 民艺传承 

2020年10月,暨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陈江和基金会的赞助下,开展了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培训集结了国内12名来自创意设计、文化产业的业界知名专家教授,为22名来自港澳与内地优秀青年设计师、创意工作者授课。培训获得统战部领导的高度赞扬。相关主流媒体对培训进行了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以“青年激活创意,创意塑造青年;文化创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为主题,将在五年中,培养100位富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时代使命、高成长性的“种子创意人才”。


图片

首届培训开班仪式


图片

外出考察实践


培训面向从业三年以上的,有文化创意、专业设计、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岁。

回顾第一届培训内容请点击▷▷大师云集暨南园,创意100育人才: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100)培训计划开班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开班视频

 

今年,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将在11月开展,现面向社会招生。欢迎从事文化创意、专业设计、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的青年才俊积极报名。


图片


图片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4中提出,到2030年时,拥有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的技术和职业技能等相关技能的青年和成年人大幅增加。作为全球“思想实验室”和“教育2030议程”的牵头机构,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益关注创意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发起了“创意城市网络”、“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创意2030实验室”等相关项目和活动,在北京建立了首个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青年既是创意的创造者也是受益者。教科文组织认为,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和以知识为依托的社会,创意型资产在创造着收入和就业的新形式,从而刺激收入增长,在年轻人当中尤其如此,创意能让人们的各种灵感与革新之源尽情流淌,从而促进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社会的构建。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专门提出,青年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和深圳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为港澳青年发展搭建舞台、创造良好条件,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英文名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缩写GBA)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以“青年激活创意,创意塑造青年;文化创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为主题,进一步增进粤港澳青年设计人才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激发宽广胸怀,用艺术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设计转化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活力,并在未来五年中,培养100位富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时代使命、高成长性的“种子创意人才”。


图片

课堂合影


本计划充分依托暨南大学在文化创意领域的优质资源,邀请来自粤、港、澳地区的学员和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多地的著名教授、学者,采取采用跨学科联动方式,努力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相关领域国际前沿思想、技术和方法论,直面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创新的应对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粤港澳青年协同发展,促进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探索未来创意人才培养的工具、方法和路径,形成一种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青年既是创意的创造者也是受益者。作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朋友们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最前列。

本计划的实施充分依托暨南大学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领域的优质培训资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拥有的国内外高端师资和宣传渠道,并将充分动员广东地区相关城市在设计等创意领域的企业和社会合作资源。


图片


图片

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培训发来热情洋溢的致辞


图片



 

 

 

 


1、政治意义:国家软实力的振兴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振兴需要把文化理念进行转化,需要从事文化创意设计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2、经济意义:文化产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是文化,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文化意义:传承文化历史,拯救城市文脉。艺术可以传承城市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彰显城市魅力。

4、社会意义培养创新精神,实现文化自信。艺术提升国民和国家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活力。



图片



 

 

 

 


指导单位: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

主办单位: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赞助单位:陈江和基金会

支持单位: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图片



 

 

 

 


2021年11月22日至29日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或有调整


图片

  

暨南大学广州石牌校区



本计划主要针对粤、港、澳两岸多地,同时在全国各地选拔优秀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入选的培训对象需满足以下基本要求并通过相关组织机构安排的推荐与选拔遴选:

 

1.面向全国招生、自愿报名;

2.原则上为 22 岁以上 40 岁以下;

3.拥有三年以上从事设计及创意产业相关工作经验,拥有设计、信息技术、工程、文化 创意专业背景的优先考虑;

4.具有较好英语听说能力,普通话基础好;

5.身体状况良好;

6.有意愿参与湾区未来创意工作。

通过专家评审符合入选条件进入初选入围名单,初选通过者经过项目专家面试评审考核,通过者入选(创意 100)培训学员;项目组对入选人员发放书面通知书和电子通知书;学员完成培训及提交结业作品后,对优秀学员颁发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 100)人才培训计划结业证书》。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的官方网站。打开页面https://ccjd.jnu.edu.cn/2021/0915/c25447a648949/page.htm下载报名表,按照表格上的要求进行认真填写。在10月18日前将以“姓名+创意100报名”邮件名发送报名表、个人简历、高清标准照片等资料至指定邮箱:





图片

总主题

青年激活创意,创意塑造青年

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


年度主题

本计划分为五年。在总主题的指导下,每年设定分主题,相关主题应与粤港澳湾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紧密,既有创意发挥的空间又能解决实际问题。2021 年第二期培训备选主题包括:世界湾区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岭南文化遗产的创意设计、文化遗产与高科技应用的相互促进、创意如何服务于城市更新(或城乡融合发展)、疫情下创意产业的发展途径等。



  

采用“跨界组队+三三制模块化”的培训模式

 

跨界组队指每5—6个学员组成1队,每队学员需包括来自文、理、工三方面专业背景的代表,以人为单位开展理论学习,以队为单位完成实践学习、主题研究和结业评比。

三三制模块化是指学习安排包括政策解读与前沿理论、实践教学、学员项目训练三个模块。

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拟定2021年11月22—29日期间开展第二期“创意100”培训计划。课程安排包括:

1.资深的导师阵容:邀请国内专业领域顶级专家、教授、设计师,开展现场讲座和指导。

2.精彩的专业讲座:包含创意经济概论、文化遗产概论、城市公共艺术、创意产业理论与经验、前沿创意与信息技术概论、国际设计最新动态等,在艺术、创意市场、科技领域开展前沿学术理论分享、专业知识导入、最新相关政策解读等。

3.丰富的课后创作:学员与导师、嘉宾进行课题研讨;学员组成创作小组,开展专题创意设计;导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多彩的社会实践:两天岭南文化考察(拟定番禺区),开展现场调研,寻找设计创意灵感;参观黄埔军校、广东省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近距离接触了解广府文化。课程结束后一个月内开展个人及小组创作,对选定的课题方向进行深化设计、策划、方案撰写等。

5.精彩的成果展示:学员结业项目/作品质量是学员结业的主要评价指标,学员通过线上/线下汇报、作品提交,导师评价等环节进行考察。最后成果将进行公开展览,充分展示学员的创意和才华,并帮助学员获得更多创业与项目机会。

6.持续的平台孵化:结业学员与往期学员进入校友网络,学员成为未来湾区发展的人才种子,把培训班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研究方法、实作精神、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引进、拓展到学员所在的行业和地区,发挥孵化功能,带动和引领湾区的创意产业和相关产业及事业的创新发展。

7.强大的扶持网络:邀请有关行业创业者为培训项目讲师,创新性企业作为培训课堂、教学平台,持续互动,协同创造。

1.论文一篇:学员需要撰写关于基于本次培训内容的文化创意设计相关题材的论文一篇(不少于6000字),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出被培养者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以及传统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设计及其创意管理内涵的深刻理解。论文须经导师审核,确保学术质量。

2.撰写大湾区创意设计策划方案一套或大湾区文化创意设计作品一则:本培训计划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要求每位学员要结合某城区或者某项目的实际需求,用自己擅长的设计或其他表达方式进行创意设计策划,并将这些创意设计以文字说明和设计作品展示的方式形成的策划方案(含艺术设计作品),成果形式是对学员综合能力提升后的全面检验。

提交上述两项成果,并按指导意见修改、审核通过后,可获得结业证书。


图片

挑选优秀学员作业与作品汇集成册,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 100)成果集》;帮助优秀学员对接有意投资者进行产品合作或向著名企业进行人才推荐;适时推荐优秀学员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参加国际青年创意设计优秀作品展。

优秀学员将获得暨南大学与陈江和基金会共同颁发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 100)人才培训计划结业证书》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与陈江和基金会对本培训计划拥有最终解释权。


图片

按姓氏拼音排序


图片

陈平

 

“创意100”项目总策划、学术主持人。现任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性发展中心(ICCSD)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MTM)个人理事、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商务印书馆《汉语世界》编委会主任等职务。

主要研究领域:世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国际民间艺术交流与跨文化传播、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乡村振兴。

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2015)》、《当代民间艺术新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成果集》、《文明的回响》等书籍。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再生设计》、《欧洲华文媒体的历史发展与跨文化传播》等论文。《陶瓷文化与中国梦》、《一带一路:中国与非洲美美与共》、《文化遗产是有温度的民族记忆》、《乡情:世界人的心灵归宿》、《工匠精神与民族性》、《乡村旅游是地方文化的和重塑与再生》、《陶瓷文化与中国梦》、《文化多样性与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题》等百余篇。

曾策划、主持贵州国际民间民族手工艺艺术博览会;“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论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100)培训计划等大型学术论坛与专业培训;领衔设计贵州贵安国际民间艺术博览城、忠县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青岛上合组织夫人礼等地方文旅项目。2016年 6月荣获欧洲艺术联盟特颁的促进文化与艺术“金色欧洲”欧洲大奖。

冯峰


现任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艺委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委会主任,兼任深圳华美术馆执行馆长;曾获“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名师”称号、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艺委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委会主任、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客座教授、澳门特别行政区创意产业委员会顾问、OCAT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坪山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松山湖公共艺术顾问委员会顾问。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轴线公共艺术“时间的宫殿”,2014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优秀奖”。2019年任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评委。作品被录入《1949-2009 新中国美术 60 年》《中国当代艺术史 1979-1999》《新世纪当代艺术史》。

曾担任2020年第十届广州国际灯光艺术节艺术总监。 创作活动涉及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影像、公共艺术与多媒体剧场,以及小说等多种方式。著有:《时间的残渣》艺术创作手记,《有个女孩叫巴黎》视觉小说,以及《图像:叙事与再现》等教学文献。

曾发起或参与策划了“鸭兔元旦”、“新物种”、“时尚:当下即未来”、“吃设计”、“超景观”、以及“策展课”等重要展览。

黄建成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的空间整合设计师、艺术家,同时担任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执委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副主任,兼任纽约室内设计学院、罗马圣拉斐尔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湖北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和西安美术学院、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曾担任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艺术总监、总设计师,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设计总监,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总监、总设计师,2015、2016、2017、2018年度中国文化部“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纽约主题活动总设计,还主持了中国考古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大型文化空间的室内展陈总体设计。

曾参加多次国家级和国际性美展和设计展,获多项重要奖项;2014年《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曾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及上海新美美术馆成功举办,2015年《数字时代的仿像•黄建成艺术展》在德国宝马展示中心盛大展出,2019年《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展分别在威尼斯主教博物馆、北京环球金融中心成功展出,2020年大型装置作品《进步的阶梯-机械手稿3》被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

 

图片

任文东

 

现任大连工业大学副校长,辽宁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高访学者,英国南普顿大学客座教授,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外审官。教育部设计学教指委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分委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委员,辽宁省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类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副会长,省教学名师,辽宁省十大优秀青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委员,大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十大杰出青年,首批领军人才。

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全国青年室内设计大赛、中国室内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评委。

获首届新西兰室内设计大赛大奖,2012德国红点设计奖,德国红点2013至尊设计奖,韩国2020国际环境艺术节釜山市政府大奖,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光华龙腾奖2017中国装饰设计业行业贡献金质奖章,中国室内设计优秀著作奖。

组策 “2019国际设计创新与教育国际研讨会” 、“2020新融合|新设计中外大学校长国际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并担任大会主席。

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以及英国、意大利、蒙古国、法国、荷兰、韩国等地举办个人水墨画展。由”荣宝斋“等出版作品集多部。

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顾问。主要科研: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课题。主持大连星海广场(景观绿化设计)、大连市规划展示中心、大连市地铁1、2号线站厅等多个设计项目。


图片

孙大力

 

现任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北京设计学会副会长,德国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工艺美术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获德国巴伐利亚州国家设计奖(Bavarian National Award of Design);德国Braun设计奖( Braun Design Award),德国国际马立布朗特艺术大奖 (International Marianne Brandt Arts Award)等国际大奖 。

多次在中国美术馆(1989),卢森堡画廊(1992),德国斯图加特画廊(1995),德国商业银行画廊(1995);北京西五艺术中心“鸿鳦满纸” (2012),德国慕尼黑德中抽象艺术学术交流展“韵律与方法”(2015),慕尼黑画廊“维度”(2019)等国内外著名艺术馆主办个人艺术作品展。曾多年在跨国公司负责项目管理,产品管理,品牌管理,销售营销工作,担任过产品经理,营销总经理,执行总经理职务, 拥有B2B和B2C市场推广的丰富经验,服务过国内外的企业,如中国通用机械,西门子,曼内斯曼,海尔,美的,万家乐,匹克等。

2009年被中国驻德国使馆推荐,当选国务院侨联侨办的海外杰出华人代表代表德国参加60年国庆庆典。

Tony Brown(托尼·布朗)

 

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曾任该院雕塑系主任以及博士培养项目“塞纳计划”主任,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巴黎分院前学术院长,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在持续数十年的杰出的学术生涯中,托尼教授曾应邀在加拿大、美国、亚洲及欧洲众多顶尖的大学、艺术学院和机构演讲和授课,桃李满天下。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以尖端科技创作装置作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享誉世界,在诸多国际重要展览及各大艺博会均有展出,包括卡塞尔文献展、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以及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等,许多代表作被加拿大、美国、亚洲及欧洲等诸多国际知名的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家展示并收藏。近年来将自己的创作实践拓展至绘画、设计以及大型景观与建筑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

王其钧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人文社科中心主任。曾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加拿大多伦多自由画家、中央美术学院与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合作办学项目主任。

主要展览有1984年中国画《雪尽春来》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美展;1993年《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获台湾图书最高奖--金鼎奖;2008年油画《蜀国石韵》入选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并被组委会收藏;2014年个人油画展《江南叙事》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2014年油画《春讯》《滩上欢歌》应邀参加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的全球华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书画展。2015年荣获国家级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

叶长安

 

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创新设计院创院总监、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新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兼任中国G7创意设计联盟副主席、文创移动首席执行官、香港设计总会理事、香港建筑中心董事、香港设计大使董事、港深双城双年展委员、香港艺术博物馆委员、路政桥梁咨询委员。活跃于文创规划与设计、社会企业与创新、城市系统与策略的研究、倡议、实践、营运与推广。2004年获不列颠学院授予罗马学人,2007年获香港建筑师学会境外建筑奖,2010年获香港政府行政长官社会服务奖,2011年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2015年登上福布斯中国设计排行榜,2008年度教授于香港理工大学,任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创院总监。


图片

曾辉


现任北京国际设计周副主任兼策划总监。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兼民宿产业分会会长、北京歌华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副秘书长、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董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基金专家库成员,文旅部文化产业十二五、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北京设计学会监事长,中国设计权力榜学术委员会主席、筑巢奖评委会常务评委,百花洲国家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设计》杂志执行编辑。曾任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景观规划实施处处长、国家大剧院艺术部部长。

曾获平山郁夫奖、获“中国之星”最佳设计奖、荣获中国优秀品牌形象设计奖及金手指奖。2008年荣获北京市委、市政府、奥组委授予的“北京奥运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中国包装设计事业突出贡献奖;获中国广告设计风云榜最具影响力平面设计师奖。主持设计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荣获2012香港印制大奖优异奖和2013中华印制大奖全场大奖。2016年获得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

曾主持策划设计中国一汽、伊利集团、中信公司、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百余项品牌形象、活动推广、策划设计和城市形象景观设计推广策划项目。参与历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总策划与管理组织。重见永新非遗设计周总策展。水墨画作参加历届中国水墨计艺术展。策展“光宇风格”张光宇设计展、张光宇漫画展,“手作之美”设计展、半个世纪画迹展、“水墨中国”中俄青年当代艺术展、上海艺术设计展“手工之城”设计展、设计为民生“12间”设计展、今日美术馆“栖息”家居设计展、“观真”当代漆艺术展、“透明的美食”艺术展等艺术设计展。

出版《设计的故事》、《中国艺术美学散论》等书、主编《中国城市形象设计年鉴》,在装饰、美术观察等专业期刊和报刊上发表中国现代设计的理论导向、创意设计产业的设计管理、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与公共艺术、现代手工设计、生活美学价值观等百余篇艺术设计论文、评论。

张正霖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商业管理工作室协同负责人,国际艺术市场研究学会中国分会(TIAMSA China)秘书长,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十届荣誉理事,并奉派担任义大利博罗尼亚大学交换教授(exchange professor)。曾任台湾艺术银行执行长,并曾任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研究员、台湾帝门艺术基金会研究总监、台湾美术馆高级研究员(senior curator),荷兰莱登大学(Leiden University)文化领域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学术顾问、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客座研究员、台湾人文学会理事、台湾艺术史研究学会理事等职。亦曾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金融博士班课程客座导师、青年艺术100专业评审、青春美术公社导师、澳门特区政府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专家成员、中国艺术金融年度研究报告专家成员,并获选为注册国际艺术经纪人协会(GAAC)委员,同时担任国家文化新经济种子人才培养计划客座导师、中国艺术品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台湾范特喜微创文化公司总艺术顾问、深圳文交所文化金融顾问等等。曾策划及执行台湾美术双年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湾馆等国、内外主要展览,以及领导及执行艺术品收藏、艺术品交易、艺术营销、艺术品仓储、版权授权与文创品牌合作开发、艺术资产机构营运、艺术街区与地产等项目,并经常担任艺术机构管理、文化产业、艺术商业管理等领域的学术委员会或执行团队专家成员。

曾获台湾美术基金会郭柏川论文奖、世安美学论文奖、慈济基金会艺术奖学金、台湾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奖学金、英国爱丁堡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奖助学金、2009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鉴年度艺评作者、2010年台湾十大好展策展人等奖项或肯定,以及台湾地区文化艺术基金会、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县政府、台湾地区文建会等单位的研究项目补助。曾担任“公共艺术”、“新兴复合式艺术商业空间”、“艺术的社会介入”、“当代中国艺术”、“女性当代艺术家的生命史与创作型态”、“两岸美术馆制度与运营模式比较”、“当代台湾观念摄影”、“文创产业聚落”、“艺文策划与商业空间”、 “澳门特区文化产业发展”、“当代中国艺术金融”、“企业美术馆营运”、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互联网与艺术品电商”(进行中)、“中国艺术品财富管理”等相关主题研究计划的主持人或协同研究人。研究领域为艺术经济学、艺术资产管理、文化产业理论与实务、艺术与商业空间(地产及园区)、美术馆理论与实务,亦深入处理艺术机构运作及整合营销等范畴。近年来,除积极从事相关学术专书、论文、评论的出版及发表外,亦经常参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工作坊、论坛、演讲、媒体访谈、推广教育、论文审查、艺术奖项评审及国际交流等活动。


编辑 |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