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代思想和视野去观照遗产、激活遗产 | 范迪安

来源:民艺传承 发布时间:2021-12-24


  

2021年12月1日至4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与暨南大学非常荣幸地参与了“2021读懂中国”国际会议,

特别是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与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作为承办单位,策划组织了“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的主题

策划、境内外嘉宾邀请等相关工作,深感意义重大。本专题会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


来自国内外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富有学术价值的观点,从本期起,《民艺传承》将逐一整理刊登。本期嘉宾: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教授:

 

 

 

 





图片

范迪安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图片

  

 

范迪安“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致辞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from a New Perspective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我很高兴应邀参加2021“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专题论坛: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对论坛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致以敬意。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文化灵山道海中璀璨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对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视,在当代中国社会已有巨大的共识,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上也有许多新的政策支持。从我所在的美术领域看、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创造,直达美的现今存在的美的造物。现在的任务是要使文化遗产能够更广泛的活化起来,在活化中彰显其本质性的和最重要的文化价值。这里谈两点感受。


图片

2021“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专题论坛,范迪安视频致辞


一是要进一步认识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中国文化遗产的极大丰富性是活化的前提,也是活化的对象。在这方面,这些年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也出版了大量著述,但还需要归纳、整理,提炼和阐述。尤其要从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上作梳理。中国古代在整理古史和故学上是有传统的,贯穿其中的就是把握实用与文化的关系,例如明末的《天工开物》,就浓缩了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念、造物方法和造物工具,与其同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在经世致用的合目的性上提出了器与道的关系。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将《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与两个西方人相比,一个是德国的矿物学之父阿格里科拉,一个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法国的思想家狄德罗,这大概可提示出《天工开物》既是关于物的研究,也是关于造物思想的研究。


图片

《天工开物》既是关于物的研究,

也是关于造物思想观念和方法的研究


传统说到:日用即道。日常器用、民生日用之物都蕴涵着“道”。由此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考工记》,讲的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利用,更是具有生态文明的意义,所有的“工”要服务于人类,又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中既有“天人合一“这样的宏观理论,也有“人为物本”、“美善相乐”、“文质彬彬”等原则,讲的都是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造物本义,也特别追求自然、清新、淳朴、浑然天成的美学情趣。在美学思想的研究上,以往把文人艺术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过分分割,从今天的视野看,文化遗产中的美学精神也同样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在神、趣、韵、味上是浑然一体的。

 

 

图片

春秋时代形成的《考工记

 

 

二是要在文化遗产之美的活化运用上拓展新路。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保护、传承和利用三位一体的基本路径,这方面已有广泛的共识。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新时代的强起来的新征程中,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我们民族新的理想目标。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中,极为需要美的元素、美的资源,而文化遗产的转换、创造,不仅是为了产业振兴,更是能够作用于美的环境、美的生态、美的家园的营造,一方面是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生产,可以创业致富,改变生活,但更重要的方面是要把文化遗产中美的元素提取出来,用以装点我们的生活空间。


这种转换,需要学府在艺术人才培养上汲取文化遗产的资源。以我所在的中央美院为例,这些年我们的教学改革重点之一就是研究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学、美育精神,并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贯彻体现。例如雕塑系的教学,要研究民族民间的雕塑的“做法”;版画系的教学要研究中国雕版艺术,从文人著作版本到民间版画年画,有许多造型上的民族审美特征;即便是油画这种完全是外来的造型样式,也要吸收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统。在设计学科、建筑学科、公共艺术专业上,更是要把中国传统营造的观念与方法、造物的观念与方法和环境、生态、生活的空间美化结合起来。以往我们对文化遗产中美的元素及其价值还是注重不足的,现在要加紧补上学理性分析和创造性转换,使文化遗产之美发扬光大。



图片

研究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学、美育精神,是中央美院这些年推动教学改革重点之一

 

总而言之,文化遗产的活化是方兴未艾的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当代的思想和视野,去观照遗产、激活遗产,使遗产活在我们周边,活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在今天有着巨大的可行性。这种境界大概如古诗所言:”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谢谢!


 

           整理 · 编辑 |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