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往知来 初心不变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2021年大事回顾
Review of 2021 of ACC
黄牛虽去精神在,猛虎初来气象新。岁月如歌,匆匆流过。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在过去的一年里,始终秉承“传承的力量: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的建院核心,在校领导的支持与关心下,通过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的努力工作,逐渐完成了从建院初期的高端智库研究机构的研究性机构实现了向实体化的教育实体机构转化的过程。2021年,研究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迈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此,我们记下一些值得纪念的工作内容,温故而知新,督促自身继续努力,也感谢所有帮助与支持我院工作的各界领导与友人们。
暨南大学广州天河区校本部
让艺术之美融入校园:建立暨南大学“四海艺术空间”
为响应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视察暨南大学时提出的“擦亮金字招牌”“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指示精神,研究院经过多方努力、精心策划与设计,在暨南大学校友楼三层建立了 “四海艺术空间”(International Art Space),并于2021年11月14日暨大115周年校庆之日落成开馆。
声教讫于四海 将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五洲四海
学者们在这里分享真知灼见
多功能阶梯教室可以举办各种研讨会与讲座
空间名字来源于暨南大学“声教讫于四海”的历史校训传承,遵循“将优秀的中华优秀推广到五湖四海”的宗旨,汇聚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内容,体现跨文化交流的胸怀,故取名为“四海艺术空间”。
“四海艺术空间”开幕式暨景泰蓝大展开幕式
领导、校董莅临现场
空间虽然只有400多平方米,但具备了现代多功能文化艺术阵地的内涵,今后将定期展示世界各国精美的传统手工艺,介绍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举办高端国际研讨会,设计师分享会、报告会,大师讲坛,名师讲座,学者学术交流等活动;空间将汇聚国际文化遗产界著名学者与创意设计大师的观点与思想,分享文化教育领域的学术动态、艺术成就、前沿观点、国际文化遗产领先的保护经验,立足暨南大学百年深厚的教育基础,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人文资源,整合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专业人脉关系,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人提供接触并欣赏艺术与美学的当代艺术空间,用国际化的语境讲好中国故事。目前,本空间已成为校内外师生打卡新去处。同时,“四海艺术空间”成为暨南大学校本部重点规划打造的文化景观“一轴两湖三馆”中的“一馆”,将进一步发挥文化传播的核心功能,为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盛宴。“四海艺术空间”作为多功能文化艺术阵地,深受师生喜爱大国礼器汇聚岭南:策划举办“大国工匠 海晏河清 庆祝暨南大学建校 115 周年中国景泰蓝艺术大展”为庆祝暨南大学成立115周年,研究院积极策划组织了“大国工匠 海晏河清——庆祝暨南大学建校 115 周年中国景泰蓝艺术大展”,2021年11月14日-2022年1月10日,在四海艺术空间开展,开创了大国礼器、皇家宫廷精美工艺首次落足广东岭南的纪录。
展览旨在通过景泰蓝的发展历史,体现文明互鉴,中外文化融合的“共同体”发展历程,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此次展览分为“文明 交融——珐琅艺术的前世今生”“辉煌 共生——景泰蓝的诞生与鼎盛”“盛世 华彩——大国邦交的国礼重器”“经典 延续——工匠传承与创新实践”“美美 与共——海外珐琅与广珐琅艺术”“创新 再生——景泰蓝与当代创新珐琅”“鉴往知来,景行含光——从景泰蓝看大国崛起”七大篇章。在中外珐琅美术馆、北京市珐琅厂的通力配合下,汇集了150余件传统与现代景泰蓝艺术精品,由常沙娜、钱美华、张同禄、钟连盛等国大师们参与设计制作的、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与赠送各国的国礼佳作,从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敦煌飞天圆盘》到十八大以来第一件景泰蓝国礼《喜凤瓶》,从国家领导人亲自解读的联合国国礼《和平尊》《盛世欢歌》等四十余件重要国礼悉数聚齐,不仅精彩呈现了新中国以来景泰蓝艺术的最高成就,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力量。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赵阳、原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侶志广、暨南大校党委书记林如鹏、校长宋献中、前任校长胡军、校董麦照平、梁仲景、叶惠全、曽智明、霍启文等出席了剪彩仪式
钟连盛大师为国侨办前任副主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赵阳、原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侶志广等、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等讲解国礼《和平尊》的制作工艺
嘉宾们在环幕前观看景泰蓝视频,了解其发展史与制作工艺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国务院侨办前任副主任赵阳、原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侶志广、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校长宋献中、前任校长胡军、暨南大学校董麦照平、梁仲景、叶惠全、曾智明等领导与校董等出席,纷纷感叹于景泰蓝非遗技艺的神奇魅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展览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在暨南大学举办的“大国工匠 海晏河清——庆祝暨南大学建校 115 周年中国景泰蓝艺术大展”中,为传承中华非遗国粹,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文化使命,展览期间,致公讲堂——“大国工匠,海晏河清”大师讲坛召开。讲坛由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直属基层组织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致公党暨南大学基层委员会、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暨南大学中华文化学院承办,中外珐琅美术馆、邓恩涂料协办。
陈平院长做“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新发展格局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生”的精彩演讲。她指出,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愿景”与“当下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的双重背景下,需聚焦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实践性策略;并提出了基于传统手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以及探索高附加值并结合数字新媒体技术实现再生设计的创新方法,最后强调了文化自信和国民教育在技艺传承中的意义。陈平院长专题讲座 《新发展格局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连盛大师做“鉴往知来,景行含光——从景泰蓝看大国崛起”的精彩演讲。他从珐琅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系统梳理了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脉络,以景泰蓝的诞生到鼎盛、传承与发展,体现了其对中国文化复兴与新中国崛起光辉历程的重要见证作用。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敦聘钟连盛大师为高级研究员,致公党广东省委副主委与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为其颁发聘书。
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省直工委主委年海,中共暨南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庄汉文,致公党省直工委副主委梁琦、彭雪梅、王泽新,省委会办公室负责人、二级调研员刘顺华等出席了工艺大师讲坛活动为大湾区培养专业人才:2021“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第二期成功举办2021年11月23-29日,由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暨南大学指导,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主办的,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100)培训计划”顺利举行。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北京、陕西、贵州、江苏等地的23名学员参加了历时一周的集中培训,接受来自香港、台湾、北京、广州等地国内外知名创意设计艺术领域10名专家学者的线下、线上授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计划(创意100)是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的品牌项目,得到了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受疫情影响,国际嘉宾发来视频致辞表达了他们对项目的赞赏与支持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广东省政府参事、文化组组长,原广东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方健宏,暨南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庄汉文,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陈平院长,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程斌,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潘启亮、处长张志、校团委书记张高祥、校对外联络处处长梁燕、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敏、校港澳台侨学生培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校学生处副处长李玉平,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校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孙清忠、校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王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齐喆,知名设计师、本期培训导师林振中参加开班仪式,并为学员们颁发录取通知书
本期培训系持续5年的系列培训的第二期,延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100)培训计划”的“青年激活创意,创意塑造青年;文化创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主题,基于世界上面积最大且最有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意及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用创意设计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探索将文化产业提升为湾区发展新引擎、新动能的可能性。与第一期相比,本期培训学员背景多元、经验丰富,培训形式、地点、参与方式多样,社会影响力更强。同时加强了培训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社会性与引领性。培训总体取得了重要成效和广泛的社会关注,获得学员与导师的一致好评。本期培训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首先是培训的地点上,突破原本在暨南大学内部的学习环境,将本次培训的集中授课部分安排在大湾区前沿阵地、国家级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进行,帮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文化产业实践的前沿,开展实地考察与调研,加强理论学习的成效。其次因疫情的影响,本次培训结合线上线下的授课方式,更为灵活,让不能到场的专家学者也能与学员传道授业。来自国内设计艺术创意领域的大咖导师为学员授课
叶长安教授(左上)冯峰教授(右上)黄建成教授(左下)曾辉教授(右中)林振中教授(右下)在授课中
陈平教授(左上)蔡显良教授(左下)易介中教授(中上)再次,本期培训开放了社会观众参与名额,通过线上预约,社会观众可以进入培训会场,倾听专家学者的授课。培训期间累计500余人次到场,扩大了社会影响力的同时,让优质知识与信息获得传播。最后,本期培训沿袭首期培训的黄埔军校考察项目,但增加了在黄埔教室上课的环节,让学员们感受先辈们为国学习、为国奋斗的真情实感,获得学员的一致好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圆满结束为《读懂中国》增添内容:“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分论坛成功举办2021年12月2日,研究院与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共同合作承办的“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作为2021“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首个文化遗产专题论坛成功举办。多位从事并关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相关领域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围绕会议主题“文化遗产的探索与永续”,与会国内外嘉宾就“文化遗产的教育与实践”、“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意”与“博物馆的活化与创新”等话题进行了主题演讲。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作为学术策划,同时作为演讲嘉宾发表了《中国文化遗产价值观的海外推广策略》的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执行理事会主席章新胜,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外推广局副局长夏云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李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马里奥·桑塔纳·昆特罗,瑞士提契诺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和通信技术教席主持人劳仁左·坎托尼,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原馆长伊丽莎白·诺伊,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张朝枝,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与国际组织专家参会并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杜鹏担任学术主持。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左)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右)出席论坛、发言并互赠礼物与会嘉宾与学者一致认为,在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视野下,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广泛共识,既包含对当代及后代的内在价值,更需从各方面为社会创意创新、经济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做出重要贡献。全球学者与专家应努力寻找创造性方法,加强合作频度和深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的协调发展,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产生起到积极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左起)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外推广局副局长夏云海、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参加会议对于中国与国际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会者一致认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已进入到改革与创新的新时期,步入新的篇章。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外相互包容与尊重的重要载体;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新发展不仅与消除贫困、文化产业发展、可持续旅游、生态系统保护等重要议题紧密结合并取得了卓越成效,还能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更多新机遇,从而向世界传递声音,引导国际友人读懂中国千百年传承的文化薪火;发挥好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中坚力量,推动世界遗产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与深度化的发展。研究院与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通力合作,顺利完成此次论坛任务
积极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高质量原创文章:《民艺传承》官微得到读者的喜爱与认同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殷切嘱托,助力民间外宣工作,2021年上半年,研究院“民艺传承”公众号受邀入驻新华网客户端,开设独立专栏。研究院将充分利用该平台的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海内外读者,积极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提升暨南大学在全地域、全行业的知名度以及传播热度和社会关注度。“民艺传承”公众号受邀入驻新华网客户端获得百万点击率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从宏韬大论讲起,也可以从生活中琐碎细节如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讲起。久久为功,滴水穿石,润物细无声。研究院连续撰写的有关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等文章,内容向上、文字清新、制作精良、选题适时,吸引了众多读者。截至目前,该公众号共推送高质量原创文章,多次被新华网客户端、新华客户端、中国新闻社、学习强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国声智库等广泛转载,阅读点击量已累计突破1200万次。共创内地与香港遗产教育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教师培训计划继2020年第一届培训成功举办之后,2021年7月17日—8月13日期间,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护航计划”支持下,研究院联合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学院共同主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教师培训计划”第二届培训班,来自香港14所中小学的18位教师完成24小时的学习,并获得以上主办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书、圆满结业。作为本项目主办方负责人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执行会长、香港可持续发展 教育学院院长张沁教授、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袁爱俊女士与我校文化遗产创意 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分别发表致辞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本届培训继续采取网络远程讲学模式,先后聘请陈平院长,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学院院长张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SPnet全国大会中国代表、教育部重点课题主持人李荔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教育发展与终身学习教席、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讲座教授李子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巴莫曲布嫫等遗产保护界的资深学者专家,从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到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从开展遗产教育的课程开发策略、活动设计策略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到中国文化如何向海外介绍与推广,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价值与内涵等,以世界文化遗产教育主题,结合国内外以及自身的经验与实际案例,信息量极为丰富,内容涉猎广泛,参加培训的校长们反应积极活跃,互动交流频繁,效果良好。由于疫情所限采取线上上课模式,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松、北师大实验中学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科研主管,学校 UNESCO ASPnet 项目负责人高筱元老师、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中国拉丁美洲学会理事张青仁老师带来精彩的课程该活动是2021年疫情期间,规模最大的内地与香港教育界的遗产培训活动。本项目的开展具有其珍贵性,内地与香港教师之间由文化遗产作为媒介,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传递教育理念,增强香港老师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与认同,提高香港教师开展遗产教育的能力,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逐步建立面向香港青少年的遗产教育课程、活动以及评估认证体系,将遗产教育融入香港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具有不同凡响的社会意义。寻找暨大根脉、保护文化遗存:研究院赴上海真如、虹口旧校址考察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暨南大学的发展与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暨南大学曾在上海真如、虹口等地办学,目前在上海仍留下两处旧址:位于静安区康定路528号“最后一课”大楼、位于上海真南路以东、交通路以北的真如旧址(科学馆楼和暨南新村一号楼),这些建筑是暨南大学在上海办学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历史见证,极具保护价值。暨南大学上海旧址曾经发生过经典的“最后一课”、暨南师生积极参与抗日斗争、学校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等动人故事,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加以保护。为了落实这两处办学旧址的保护事宜,校对外联络处梁燕处长与陈平院长、戴琳副主任等赴上海进行旧址考察,就旧址保护问题研究院先后与上海市委统战部、览海控股集团、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文旅局、规划局等单位负责人进行探讨和交流。陈平院长在与真如管委会的研讨会、与大华集团的见面会上座谈会提出:鉴于遗留遗迹现状损毁严重,保护难度巨大,需长期工作和较大资金,建议分阶段、分步骤开展系统性保护工作。研究院愿意协助各单位并牵头组织国家级文物、古迹、遗址、建筑专家团队至遗址现场,开展历史调研、现场勘测、维护论证、复修设计等相关工作。在校长宋献中的带领下,党办主任刘金顺、对外联络处处长梁燕以及我院陈平院长与等再度赴沪,进行现场考察,并与“最后一课”旧址开发权商览海集团进行了沟通与座谈,陈平院长提出“原址保护、修旧如旧,保护先行、创意利用、公众教育”等原则,并建议参考国内外优秀保护方式,多维度考虑暨南大学在沪旧址的保护与利用。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党办主任刘金顺、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校友会处长梁燕等考察康定路“最后一课”旧址修缮施工现场
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前上海市侨联党组书记王珏亲自主持召开了协调座谈会,静安区、普陀区等文旅局、文物单位等进行了座谈,对相关工作进展和部署做了指示。进一步的旧址保护成果与暨南精神传递令人无限期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的一年里,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愿意与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转化以及创意设计的提升等领域继续学习与探索。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协同创新、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新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前进。向所有给予我院帮助的朋友们致以真挚的谢意。祝贺大家新年快乐,平安如意;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撰文 · 编辑 | 王薇、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