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上乾坤 璀璨于世,中国古代壁画之山西

来源:民yi传承 发布时间:2022-03-04

壁画,见证了人类最早的信仰和艺术创作。浩瀚的壁画,像一场盛大的时空游行,带着千百年的故事纷涌而来。壁画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绚丽多彩的艺术遗产之一,起源甚早、流传很广、名家辈出,佳篇连绵。许多史书和古籍中未及著述的社会生活,通过壁画较形象地反映了出来,是当时社会风貌和生活的真实记录。保存至今的古代壁画,已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 元


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宗教文化艺术作为山西古代文明中的一部分,更是以它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资源独树一帜。目前,在国内保存下来的古代宗教建筑中,山西可谓是独占鳌头。此外,在山西现有的27259.52平方米壁画中,约7000多平方米壁画附于70多个寺观的墙壁之上。而山西现存的壁画,从东汉以后每个朝代都有存留,种类也极其丰富,以其完整多样、典型独特、制作宏伟、自主创新且自成一体,即便千年之后壁画的真迹色迹斑驳,但站在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的高度,山西壁画永远霞光万道。


图片

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 宋


图片
              图片

现存数量全国之冠


古壁画绵延千里


西


我国壁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内蒙古、四川、山西等地发现的古代岩画,是壁画的雏形。山西现存壁画主要分为两部分:地面上的寺观壁画和地下的墓室壁画。壁画的大规模发展,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至南北朝阶段,佛教教势发展很快,至隋、唐达到了极盛时期。山西是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势力最发达的省份之一,魏、晋、南北朝以来,建寺凿窟之风兴盛,佛寺遍及全省各地。建寺必然造像,有殿堂多有壁画。佛教如此兴盛,寺庙壁画应运而生也就成为必然。


图片

山西朔州崇福寺《说法图》 辽 金


敦煌艺术,光芒太甚,世人皆知敦煌壁画,却不知山西壁画的价值,同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傲绝孤峰。从公元366年开始,敦煌壁画一直延续了1600多年,从北魏到元代,没有哪幅壁画留有署名,后人分析敦煌壁画创作者都是普通画僧或者画工画匠,寂寂无名,无迹可寻。而山西大多都是寺观壁画,很多都是官方或是宫廷投资,宫廷画家参与的,它的投资,地仗制作以及绘画的精致程度是敦煌所不能比拟的。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作者郭发,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作者王逵、王道,洪洞水神庙元代壁画作者王彦达、赵国祥等,永乐宫元代壁画作者马七、马君祥、张遵礼、李弘宜等,新绛稷益庙明代壁画作者常儒等,都是记录下来的历史壁画巨匠们。


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 元


宫廷背景荫泽之下,山西古代壁画,从南到北绵延千里,现存的数量居全国之冠,更弥足珍贵的是涵盖了从汉代、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到明清各个朝代,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多,包含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风格,内容丰富、技艺精深、特色鲜明,居全国之首,高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壁画的发展进程。


图片

封闭的地理环境让山西保留了大量地面古建和壁画


山西留下大量地面古建筑的原因主要在于地理和环境因素,山西除了北边大同这个出口,四面全是山,交通不便自然也使得外来的破环以及自身的更替都变得不易。而以永乐宫为杰出代表的山西寺观建筑壁画为何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一度曾是不解之谜,有人曾归为神灵庇佑,其实除了地理原因这是古人工匠的智慧之光,像永乐宫诸殿墙身下部砌筑通风孔,对于保持墙体通风干燥、防止壁画受潮变质功莫大焉。山西境内的许多宋、辽、金、元壁画能够保存至今,与当时科学、合理的壁质构造有着直接的关系。


图片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


山西寺观壁画在土坯或水坯墙外分别抹粗、中、细泥,既易于制作,又利于保存壁画色泽不失真,如此工艺自成体系,是山西古代独创且自成体系的寺观壁画工艺发明,世代相传,基本沿袭到清代。这种壁质虽历经漫长岁月,壁画并不疏软,不失为传统壁画技法的成功之处。

山西古代寺观壁画工艺独创且自成体系



中国的壁画艺术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寺观壁画艺术保存最完整、最丰富、最精彩的省份当属山西。寺观壁画大多是土坯泥墙上彩绘的壁画,自隋唐以来,佛教大兴南北,北方的佛教兴建石窟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地面礼拜寺院(北方早期礼拜更多在洞窟)的兴建,寺观壁画也在此时开始全面进入山西地区,宋、辽、金时期壁画艺术从晋南发展到北部,到明清时期更是遍布全省。

山西浑源永安寺壁画


寺观壁画,是山西古代壁画的主体。寺观壁画和古代建筑的保存是相依为命的,“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根据调查所得, 山西寺观壁画已知者近8000平方米之多,分布在七十多座寺庙之中。其中有不少作品不仅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而且是全国仅见的孤例。


自魏晋以来,中原的宗教壁画绘制和卷轴画的绘制均是由画师所画,著名的要数所谓的“四家样”为代表的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周昉。唐代寺观壁画延续了“四家样”的绘画风格,典型的就是“吴带当风”这种重视线条,用铁线描、折芦描等技法将人物繁复的衣纹灵活的表达出来的“吴家样”绘画。五代(907-960)、两宋(960-1279)时期,吴道子与周昉对于绘画的影响依然非常重要,“吴带当风”被称为吴道子画派。


横屏观看

图片

流传至今的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白描


/


唐代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各国文化、艺术在唐朝交融。不仅如此,佛教、道教、祆教、景教等宗教也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对于宗教艺术的要求就更加迫切。此时作为宗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寺观中的宗教艺术就成为主流,其中寺观壁画得到大力的发展。当时拥有众多寺院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成为山西佛教壁画的主要绘制场所。


图片

佛光寺东大殿 拱眼壁《说法图》 唐


位于五台山附近的佛光寺内壁画,是除敦煌莫高窟外寺观中仅存的唐代原作了。佛光寺东大殿为我国现存唐代建筑中的代表作,殿的内槽栱眼壁上和佛座背面绘有壁画十五幅,除前槽明间、南次间和后槽南梢间系后世补绘外,余皆晚唐遗作,计约61平方米。壁画画面色彩以青绿为主,浑厚深沉,人物形象生动,衣带飞扬,尚存吴道子画风。


佛光寺《镇妖图》 唐


/


五代(907-960)短短的几十年,战乱频起,重新兴修的寺院不多,壁画遗存很少,有些是在原有唐代壁画基础上进行的重绘。这一时期的寺观壁画,在人物造型上仍然继承了大唐的绘画风格,但是也可以看到一些后世的内容已经出现,就如平顺大云院东壁《维摩诘经变》图中开始出现了两宋盛行的界画苗头,以及山水反客为主的趋势。

平顺大云院《维摩诘经变》文殊菩萨及随众 五代


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壁画,为中原地区五代时期寺观壁画的孤例,填补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史上的缺环。平顺大云院残存有壁画46平方米,五代壁画上承晚唐“焦墨薄彩”的风格,线条粗细有致、浓淡分明、笔力婉转自如,设色有赭、青、绿、红、黄、黑多种、并沥粉贴金,人物面形丰满,神态自然,总体气势上趋于内敛、沉静,不再有唐人的雍容华贵、气宇轩昂。

平顺大云院《维摩诘经变》飞天 五代


/


两宋(960-1279),随着王朝对于佛教和道教的推崇,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寺观壁画创作的高峰。宋代在继承晚唐绘画风格的基础之上,融入文人画,开始逐渐脱离纯粹的宗教绘画,成为宗教绘画发展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图片


图片

高平开化寺壁画 宋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画师开始出现了分工。一部分画师主要进行卷轴画的创作,成为了我们后世称为的“画家”,而另一部分画师采用界尺绘制“界画”,开始绘制一些建筑图样,慢慢成为匠人。而进行寺观壁画创作的画师,除皇家工程外,大多成为施工匠人,难以留下姓名。


开化寺壁画,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三间见方,殿内东、西、北三面绘满壁画,根据碑文和画面上题记,乃宋绍圣三年 (1096) 画师郭发所做,是少有的留有工匠名字的壁画。画面构图严谨,笔力遒劲细密,楼台界画与人物并重,人物传神,界画工整,五彩设色,并大量使用沥粉贴金,取得了富丽而朴实的效果,采用“异时同幅”的技巧,把佛经故事灵活地绘制在墙壁之上。人物丰富、故事曲折,同时有大量的建筑界画。人物线条运笔行云流水,有“吴带当风”之感,是我国宋代壁画中的优秀遗作。


横屏观看

高平开化寺《华色比丘尼》 北宋


辽 

/


辽代的壁画具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和特点,在应县佛宫寺内保存的寺观壁画,塔内除各层拱眼壁画,仅底层周围的壁画面积就达304.65平方米,壁画中天王怒目圆睁,威武雄壮,供养人面部圆润,姿态生动,花冠高凸服饰飘扬。画面宏伟精美,线条古朴苍劲,亦是技术、造型艺术完美统一的杰出范例,反映了辽代寺庙壁画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应县木塔中的壁画  辽金


宋辽金时期壁画最能引人入胜者,莫过于壁画忠实的生活取材,如繁峙县岩山寺的壁画则描绘了金代一群儿童聚在一起看皮影戏和人们利用河水带动石磨磨面的情景。金朝甚至仿照北宋建立画院,由皇家画师进行皇家寺院壁画的创作,从现在的遗存看,一点不亚于宋代的壁画水平。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内四周满绘佛和菩萨的精美壁画,共计345.75平方米,不失为金代壁画精品。

繁峙岩山寺壁画 辽金


图片

朔州崇福寺《说法图》辽金


/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大的朝代,统治者鼓励宗教发展,在元宫廷对道家文化的推崇,使得道教在出现道教领袖(吕洞宾)的山西晋南一带异常盛行,和道教有关的寺观壁画,是山西寺观壁画乃至中国壁画的一个高峰。元代山西壁画现存9处,芮城永乐宫壁画为此阶段艺术水准集大成者,不仅反映了道教神祗的完整体系,而且成为一部历史人物的图像总汇。


图片

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 元


永乐宫的壁画创作于元代,是中国古代壁画史上的奇迹。它非常的精美、盛大、完整,可以和敦煌壁画相媲美。这些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三清殿(又称无极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图案在整幅壁画中占据了很大面积。壁画中人物服饰的造型、装饰均秉承了唐宋两代的风格特征,壁画中气势宏伟的群神朝拜图更是古代皇家礼仪的辉煌再现。三清殿墙壁上的壁画是永乐宫的精华,殿内的《朝元图》描绘的是各路道教神仙朝拜原始天尊的画面。重阳殿供奉全真派首领王重阳,纯阳殿供奉道教圣贤吕洞宾。两个殿内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分别展示了王重阳和吕洞宾一生的故事。


横屏观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永乐宫的壁画 部分 元


壁画中有286位神仙,且神态各有不同,所穿服饰更是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然而仔细观察,壁画中的人物服饰虽然各有千秋,但每幅壁画中都有独具代表性的人物和服饰。它所描绘的题材与图案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艺术背景的珍贵资料,它的存在对研究古代壁画永远有着深远的意义。


青龙寺元代壁画有222.59平方米,它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青龙寺壁画画题内容属水陆画范畴, 儒、释、道三教同堂,仙佛神鬼融合一体。


图片

稷山青龙寺水陆画   礼佛图


青龙寺元代壁画画面布局适度,人物比例和谐,面相丰润,宽衣博带,装束典雅,设色以青绿为主,线条刚劲,技巧纯熟,画法为重彩勾填,在人物形象与绘画风格上,和永乐宫壁画如出一辙,同是我国元代壁画中的精品。


在广胜寺下寺,还有一座水神庙大殿,在这座大殿中还完整保存着190平方米,绘于元泰定元年(1324)的壁画。记有《龙王行雨图》、《祈雨图》、《元杂剧图》、《捶丸图》、《下棋图》、《渔民售鱼图》、《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王宫梳妆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余个故事图画。这些几百年前的壁画布局严谨,造型生动,色彩浑厚,极富艺术表现力。


图片

洪洞广胜寺壁画


山西洪洞广胜寺还有四幅壁画流失于海外,广胜寺被剥下的精美壁画被分别收藏在美国的三座博物馆中。


流落于美国博物馆的广胜寺壁画《药师经变》


/


明清两代壁画绘制已渐趋衰微,艺术水平明显下降,画面构图和任务造型亦有千人一面之嫌。而明清时期的建筑几乎遍及山西城乡,壁画也随之海量保存下来,画风清新自然,无雕饰造作之痕;宏阔大气,气势如虹,堪称中国古代壁画艺术接近尾声,行将收笔前的最后绚丽篇章。

运城稷益庙《捕蝗图》明

稷益庙《耕获图》明


山西境内的明代寺观壁画近6000平方米,内容多为佛、道或风俗神志。不过,也有一些反映社台围裙的生活内容,形象多样化,更加丰富,接近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如新绛稷益庙正殿内的教民稼穑的壁画,题材新颖,人物、衣着、体现浓郁的百姓生活气息,与宗教壁画风格截然不同。明代壁画设色方面也比前代壁画更加丰富,除了前代常用的石青、石绿、朱红、赭石、藤黄之外,还使用胭脂等新的颜料,并且普遍采用多层晕染的方法,增加了色彩的丰富性,使得线条反而退居其次。

稷益庙《仕女图》明


图片
图片

繁峙公主寺《弥勒佛会图 局部》 明


清代文人画进一步发展和盛行,壁画绘制彻底被视为非正统,一些优秀的画家退出了壁画的绘制,画师班子的规模变小,水平明显下降。山西清代寺观壁画的水平整体不高,但是题材内容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丰富。传统的一些神、佛、菩萨、水陆法会等题材依然绘制。而道教中的吕洞宾、玉皇大帝、八仙题材也由民间画工绘制出来,甚至关公、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故事也都相当普遍。


图片

霍州娲皇宫壁画局部 清


墓葬壁画既是古代文化形象的身份证,也是审美艺术的载体与源流之本,不仅使僵硬文字难以记载的历史场景清晰展现,而且使我们通过壁画图像寻找另类的历史。汉代墓室壁画厚葬之风盛行,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住宅中有画,墓室中亦有画。山西早保留有汉代的壁画实物,陆枣园汉代晚期墓室壁画《牛耕图》与《耧播田》。平陆枣园村壁画墓是汉代壁画的重要代表

陆枣园汉代晚期墓室壁画《牛耕图》摹本


南北朝时期壁画延续了墓室壁画精髓,山西北齐墓葬壁画近年来成为古代东方艺术世界最吸引人的艺术品种。北朝壁画是经由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经过200年交融的产物,已经完全中国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新颖的艺术样式。其中以娄睿墓和徐显秀墓的壁画为代表,构图宏大气派,人物形象生动,在艺术状态的把握上恰到好处,既有严谨准确的造型,又有真实感人、个性突出的艺术形象;在技法上用线既准确到位,又生动潇洒、游刃有余,具有北齐宫廷画家杨子华“简易标美”的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在中国美术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杰作。



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徐显秀墓葬壁画


山西北朝墓葬壁画,其主人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绘画主题大多为仪仗图、出行图、狩猎图等,这显然不是生活爱好的相同或类似,也不仅是对各自生前累累战功和赫赫权威的再现和颂扬,而是对死后的一种不谋而合的安排和向往。


横屏观看

图片

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墓葬狩猎图壁画。九原岗墓葬壁画,主要集中在墓道东、西、北三壁,总面积约240平方米。壁画内容为众多神仙怪兽伴随墓主升天图景、狩猎图、出行图仪仗,所绘人物大部为站立的武士形象。


图片

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升天图》发掘现场


横屏观看

图片

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


九原岗壁画的发现,在为我们揭开北朝时期社会生活、冶炼技术、历史文化、民族融合、服饰外貌、军事制度以及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和中国绘画发展史的同时,更以更多的发现,开创了中国文化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墓道北壁上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庑殿顶建筑,这是第一次在绘画中看到北朝建筑的风采,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栱是在同时期墓葬中首次发现,将我国古建筑中斜栱的运用历史又提早了几百年。


图片

九原岗北朝壁画 门阙图


图片

墓道东壁第一层壁画“仙人图” 


越高山,跨险滩,蓦然回首积淀几千年的传统壁画,我们感叹先祖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画师们尽己之能是,运用优秀的传统技法,挥毫施彩,将精神和艺术于壁间浑然合一,这正是山西古代壁画的人民性,也是壁画艺术的精髓所在。保护传承山西壁画为代表的古老文化,它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实现伟大梦想的不竭资源和永久动力。



图片





图源 | 网络  编辑 | 魏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