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春秋 水印天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在暨南大学盛大开幕

来源:民艺传承 发布时间:2024-01-15

2023年11月15日上午,“木刻春秋 水印天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在暨南大学四海艺术空间隆重开展。这也是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资质后策划的又一个艺术展览。


图片


开展仪式别具一格:演奏家朱建刚悠扬而空灵的洞箫声将来宾们带入到优美的艺术世界中,来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浙江十竹斋的220幅珍贵的木版水印作品以及数十件珍贵的历史文献实物资料呈现在观众的视线里。


图片


洞箫艺术家朱建刚在展览中演奏悠扬的乐曲


木版水印是我国贡献给世界的杰出的艺术瑰宝,集技术、艺术、绘画与美学于一体,包含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确切有题款纪年的雕刻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创作于唐咸通九年(868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北宋时,杭州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中国人对世界木刻和活字印刷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图片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立中带领嘉宾体验木版水印


明代胡正言创立的“十竹斋”,以饾版、拱花等印技法,将版画印刷术中最复杂、最精美的木版水印技艺推向极致。他所印制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将彩色版画印刷技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两件作品在中国版画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十竹斋书画谱》自初版后便不断被模仿与复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传统木版水印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西洋的石版印刷等高效的机械印刷技术直接导致了传统木刻水印版画的一蹶不振、日渐式微,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渐渐被世人遗忘。痛感于这一极其宝贵的传统技艺资源的衰落和流失,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邀约郑振铎先生共同出资,发起了重刻辑印《十竹斋笺谱》等典籍的行动。鲁迅与郑振铎耗时七年编印《十竹斋笺谱》,使一度销声匿迹的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重现江湖,同时也使杭州木版水印技艺得以延续。


图片

饾版


图片

拱花


为了使这项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1954 年浙江美术学院开设水印工厂,在张漾兮、夏子颐、张耕源、陈品超等一批老教授、老技工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翻刻了《十竹斋印谱》及一大批名作,尤以潘天寿的《雁荡山花》为代表,对写意水墨画的复制技术进行创新,达到了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在短暂的复兴之后,木版水印再次被忽视,并几近灭绝了。直到 2001 年,木版水印技艺重见天日。师从陈品超、张耕源、俞泓的木版水印技艺的传承人魏立中正式创立“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通过不懈努力保护和复兴这一中国传统艺术,久负盛名又湮没数百年的木版水印名坊”十竹斋”终于得以恢复并日益焕发生机。


图片

魏立中教儿童制作木版水印


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魏立中先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1 年被评为“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


十竹斋木版水印的复兴与发展,是一代代木刻水印人艰苦奋斗、传承创新的结果。将木版水印发扬光大,进入千家万户,是十竹斋的梦想。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的传承,是全社会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历程作出的重要贡献。


图片

木版水印


为了让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学子有机会接触并了解木版水印这一伟大的传统艺术,在魏立中先生的鼎力支持下,通过一年多的筹备和努力,“木刻春秋  水印天香”一展在暨南大学建校117年之际隆重开展。本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指导,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承办,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文化与体育委员会支持。


图片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在开展仪式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五周年的纪念年,暨南大学牢记总书记提出的“擦亮金字招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谆谆教诲,牢记使命,立足教育之本,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的人才,在培养高水平现代化人才的同时,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而本次展览在暨南大学展出,不仅是为了传承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展现出暨南大学致力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


图片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致辞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常务副理事长任建新在致辞中说: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国家级一级学会,工艺美术行业最早成立的学术专业组织。40多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坚持守正创新,凝聚全国工艺美术领域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设计研发的精英力量和大国工匠,以学术引领为主责,在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文化繁荣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深感,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与荣耀。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教席,成功策划的木版水印展,是对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历史文化进程的一次重要展示,更是对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继承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图片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常务副理事长任建新致辞


本展策展人、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陈平分享策展初心:作为一个专门研究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研究机构,建院宗旨就是为了“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而木刻水印技艺承接着华夏的千年历史,就是艺术与文化在匠人的手中真实体现。沉浸在静谧的雕刻时光里,感受朴实伟大的器物精魂,魏立中老师在木版水印艺术领域摸索前进、开拓创新,以不息的人文情怀向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表达敬意,并像保存种子一样保护它,使我国千年文化的匠心传承万古流香。十竹斋的木版水印技艺在暨南大学四海艺术空间华丽呈现,让莘莘学子能够近距离触摸历史、感悟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博大精深、树立培养文化自信,让传承在这里绽放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官员说暨南大学获得的“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资质就是同样世界的一扇窗,而精湛的木版水印就是这扇窗子里最美的中国风景。


图片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致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魏立中先生在开幕式上介绍了近年来十竹斋努力通过技术与艺术将中国版画印刷术的魅力展现给世界的经验与经历,实现文明互鉴,展示东西方文化沟通与对话的方式。多年的对外交流,让木版水印技艺以及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得到了国际认可,影响深远。


图片

魏立中介绍木版水印创作历程


开展仪式上的另一位重要嘉宾是郑振铎先生的嫡孙,史学家郑源先生。他在演讲中,介绍了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郑振铎先生在暨南大学任教期间,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任学校的图书馆馆长等职务。在烽火动荡的岁月中,郑振铎以卓越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引领暨南文史学科蓬勃发展,这位传奇名师至今仍是暨南学子心中的榜样。


图片


郑振铎是民国年间最早认识到版画价值的人之一,且曾一度是最大的版画收藏家,他和鲁迅一道为我国的木刻画和版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十竹斋笺谱》即两人合作的最经典例子。鲁迅和郑振铎编印的《北平笺谱》和翻刻的《十竹斋笺谱》成为中国传统木刻艺术的纪念碑,影响深远。郑振铎珍爱中国传统文化,一生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不懈努力,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令人感佩,值得纪念。郑振铎对木刻图画兴趣甚浓,早有编辑中国版画史的计划。他著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其中收录很多古代版画。


图片

郑振铎先生的嫡孙,史学家郑源介绍郑振铎对木版水印的保护工作


图片

郑振铎、鲁迅合作编印的《北平笺谱》


图片

嘉宾们在开展仪式上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巡视员欧彩群,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副处长孔祥文,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活动处原处长姚志华,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委员罗定及暨南大学相关学院和部处领导出席活动。广东卫视主持人李琳主持本活动。


图片

开展仪式上嘉宾与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图片

开展仪式上嘉宾与部分观众合影


图片


11月15日下午,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年鉴》执行主编、副研究员吴昊了《从自然之物到祥瑞符号一一虎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演变》的讲座。


图片


吴昊老师从丰富的史料和文物证据中指出,虎作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多种意象,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也因习俗、风土和材料等历史地理差异,形成了各异的虎符号文化。讲座为师生打开了视野,树立了深入研究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摒弃先入为主思想的治学观念。


图片

秦阳陵虎符


图片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鹡鸰图虎枕


图片

清康熙银扎萨克虎印


11月16日上午,郑振铎先生嫡孙、著名文史学家郑源先生带来《郑振铎与鲁迅合作编印<北平笺谱>》讲座。


图片


郑源先生分享了郑振铎、鲁迅合作开展《北平笺谱》编撰的曲折历程,从搜寻笺谱到甄选分类、编撰整理、开展印制、上市后抢购一空,如今流芳后世。他们的工作抢救了不断式微的木版水印艺术,让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画笺艺术重放光彩。


图片


图片

戴伯和画,李仲武刻,懿文斋印《花果笺》

载于鲁迅、郑振铎编《北平笺谱第二册》

木刻水印,1933年,33 cm × 22 cm

现藏于关西大学图书馆


延伸阅读

图片


郑振铎(1898—1958)是“五四”运动所诞生的一代风流人物之一,也是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一名真正的战士。他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对祖国的文化事业有过多方面的卓越贡献。在其60载的生命历程中,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国公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暨南大学担任过教职,其中尤以与暨南大学的渊源关系较深。他1935年进入暨南大学,至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暨大迁往福建建阳为止,前后任教达6年半之久,是其一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暨南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郑振铎


郑振铎先生于1935-1941年期间担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并在暨南大学发表《最后一课》以及大量的学术成果,其教泽绵长,影响深远。


1940年3月30 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上海的伪政权要求各学校停课举行所谓庆祝活动, 遭到包括郑振铎在内的暨南大学师生的坚决抵制。“曹汉不两立,忠奸不并存”,这是何炳松、郑振铎等人对待汪伪政府的一致态度,学生们从他们的不妥协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也正因为如此,敌伪对暨南大学十分仇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日军于1941年12月8日攻入上海租界,孤岛不复存在。在上海租界的所有专科以上学校中,暨南大学是第一所被日军侵入并进行大规模搜查的学校。在《最后一课》一文中,他真实地记述了当侵略者即将出现在面前时,他和暨南大学的师生们仍然坚持上完了最后一课的感人情景。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剌刀,‘引满待发’。”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图片

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在《忠信笃敬》校训微电影中饰演郑振铎先生,再现“最后一课”场景


上午10时30分,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驶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的合上了书本, 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他们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个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那一个方面走去。”


图片

日军侵入“孤岛”,暨大上最后一课


“从来没有那末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木刻春秋 水印天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在暨南大学四海艺术空间(石牌校区校友楼三层)展出,展期为2023年11月16日至2024年11月16日,欢迎大家前来观展,扫描如下二维码即可预约


图片


文字 | 孙小鹏 王薇 吴天泽 陈文举
视频 | 暨南大学视频号
图片 | 火火 殷嘉璐 魏立中 暨南大学校友会
编辑 | 王薇
审核 | 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