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云南元阳召开

来源:民艺传承 发布时间:2024-12-17



“活态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国际研讨会在云南元阳举行





2024年11月23至25日,由元阳县人民政府、复旦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主办,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的“活态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世界遗产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召开。


来自中国、法国、日本、菲律宾、新西兰等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地方代表,就“文化景观的遗产韧性与可持续发展”“遗产保护的政府管理与社区参与”“活态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等议题进行主题发言和圆桌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教席首席主持、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出席研讨会并做了题为《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再生设计》的发言。



“活态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梯田遗产区召开



国内外专家出席开幕式


11月23日上午,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杜晓帆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处处长大日向史子女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先生进行视频致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女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处处长、省文物局副局长杨圣云先生、元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普荣先生,以及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崔颖教授现场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主持开幕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长、活态遗产处处长大日向史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

董红梅女士发表主旨演讲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朱良文发表主旨演讲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院长陈平主题演讲

“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再生设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演讲板块中系统介绍了她的研究内容与观点,从传统手工艺的丰富内涵、传统手工艺传承面临的挑战、传统技艺如何与当代创新创意设计相融合、传统手工艺的再生设计四个方面做了分享。她认为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的复活,需要生活形态和生活空间的再现,假如能够将其融入到当代生活中,进行改良、提升,使之更加符合当代消费者的审美标准和实用需求,更加富有时代的特色,很多技艺还是能够良性发展的。传统工艺离不开保护传承,更离不开创新转化。转化为现代生活所需,传统工艺才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创意设计是传统工艺的核心转化力量。


陈平提出传统手工艺再生设计的观点。再生设计在传统手工艺领域的应用,本质上是对这些工艺进行现代化转型和创新的过程。它涉及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这种设计方法不仅提升了传统手工艺的市场价值和文化影响力,还促进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跨界合作、数字新媒体的运用以及与乡村振兴和文化教育的结合,再生设计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全球文化多样性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陈平介绍了自己在探索高附加值、立足乡村振兴和扶贫的传统手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立足数字新媒体的传统手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几个方向的研究。分享了多年来在贵州、广州等地的实践经验,并以大湾区青年设计师的优秀案例,介绍了剪纸、鱼灯、麒麟、扎染等传统手工艺与这些设计师的合作与创新创意所获得的社会效益与推广效果,特别是贵州的蜡染与锡绣在青年设计师和各界人士的推动下,走向世界舞台的案例。最后她介绍了暨南大学获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的情况,表示希望与各界加强合作,共同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努力。




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

圆桌会议




主题分享会后,组委会组织开展了圆桌会议,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多位青年学者纷纷发言,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浓厚。陈平教授在圆桌讨论中谈到了两个重要观点,首先,民间力量和NGO组织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且不可或缺的,今后应当加强对民间组织力量的重视程度,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案例,促进我国在未来遗产保护中的实践发展;其次,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多学科融合,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于传播学相关理论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为薄弱,我们应当允许更加多元化、多样化观点的融入,为遗产保护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分享。


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齐欣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教授陈耀华发表演讲

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地方代表进行主题发言和圆桌讨论




“国际研讨会 高校联合设计展”开幕



会议期间,与会者参加了在阿者科村举行的2024高校联合设计展开幕仪式。该展览由复旦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举办,重点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了哈尼梯田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丰富成果。


与会者在阿者科现场召开了2024高校联合设计展开幕仪式



2024高校联合设计展开幕仪式


考察阿者科村


朱良文教授、杜晓凡教授与部分与会者在阿者科村留影


在阿者科村寨的农舍里与当地村民交流


红河哈尼梯田作为亚洲传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案例,遗产区面积166平方公里,共有4706公顷梯田,涵盖82个自然村、6.55万人,由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世居民族构成。


自2013年6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哈尼梯田以鲜明的“四素同构”(森林、村寨、梯田和水系)生产生活生态体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虽然面临整体保护难度颇大的现实问题,但在一代代保护实践的过程中,哈尼梯田逐步摸索建立出了一套符合遗产地实际的管理工作体系,保持了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坚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为推动我国活态遗产保护传承与社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河哈尼梯田


    参观哈尼梯田


部分与会者在哈尼梯田合影留念


而阿者科作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保护中五个重点申遗村寨之一,也是第三批国家级的传统村落,蘑菇房是阿者科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采用粗粝的岩石和夯土砖建造。昆明理工大建筑工程学院朱良文教授作为第一批进驻阿者科的专家学者,不仅作为建筑师,对阿者科蘑菇房再利用与设计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团队开展的“红米计划”也为阿者科村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帮助,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朱良文教授、陈平教授等参观阿者科村时与当地村民交流


当地村民与朱良文教授像是老朋友


此次会议期间,与会者们实地考察了申遗重点村阿者科村、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等世界遗产核心区梯田,与村民、手工艺人、当地政府管理人员、景区管理领导等进行交流,感受长街宴、哈尼古歌等传统民俗,在参观猛弄刺绣展厅时,与当地政府达成未来在手工艺设计领域的合作意向。

与彝族手工艺者交流


彝族手工艺人的产品深受与会者喜爱


本次会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自2023年初落户复旦大学以来举办的第三次国际研讨会。也是继2023年秋携手贵州传统村落举办国际会议后的又一次成功探索,教席与遗产地或文物保护单位合作举办在地国际学术会议的品牌建设成效初现。这一模式为推动高校服务社会、强化复旦文化遗产学科的学术和行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