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I 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赴温州调研系列瓯江文化

来源:民艺传承 发布时间:2024-12-14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自古便以文化繁荣、风光旖旎著称。浙江的风土人情更是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八百里瓯江,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千百年来,流淌着温州与丽水“一家亲”的渊源。温州与丽水,历来是渊源深厚的兄弟城市。在这片土地上,道不尽的是山水相连、历史相承、文化相融、经贸相通、人缘相亲、发展相融的故事。


11月16日至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前往浙江温州、乐清及丽水青田等地进行调研,期间出席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年会及温州“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智库年会,并走访了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青田石雕博物馆、青田葡萄酒展销文化中心、侨乡进口商品城等地,体会来自瓯江的文化魅力。



手工艺50人论坛




温州作为传统手工业名城,百工技艺源远流长。历史上曾形成陶瓷、造船、造纸、漆器、织染、印刷及瓯塑、瓯绣等全国领先的传统工艺。如今,温州实现手工艺门类全覆盖,127个工艺美术品种中,传承百年以上的有50个,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瓯塑、瓯绣、黄杨木雕、彩石镶嵌等13个品种技艺列为国家级非遗;十字花、竹丝镶嵌等29个品种技艺列为省级非遗。2023年,温州还被正式授予“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称号。


2024年11月16日,“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智库年会在温州隆重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任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邀请来自7个国家、60多位手工艺人和业界专家参与,共同探讨展望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世界性议题,“手工艺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发布“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温州共识》。倡议业界以发现传统手工艺在创新传承中的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为己任,围绕设计、时尚、品牌、产业等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发掘表现形式、探寻传承路径,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升级转型。




“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智库年会


“艺术当随时代、手艺当领时尚”主题引领下,论坛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传统到时尚,从不同维度、不同背景、不同地域,深入地诠释“设计、时尚、品牌、产业”的深刻涵义。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进行创意再设计,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铸就新质生产力,形成创新驱动力,引领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中,实现设计理念、艺术风格、实用价值的当代转化,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当代时尚消费需求。“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智库年会已落下帷幕,‍‍‍‍‍‍‍大会效应继往开来,大会为推进世界手工艺产业发展建构了新平台,大会所激发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将继续引领手工艺产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与中国匠人大学发起人赵普



一盏青灯,心燃故乡情




11月17日,陈平院长一行考察了坐落在温州市区塘河边的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它是浙江省第一座石刻博物馆。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由民间文化爱好者张金成先生私人筹资建造,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以“石刻”为主题,展出唐宋以来不同年代的各种石刻。为建造该博物馆,张金成馆长历时13年,深入温州200多个村落,收集了无数精品石刻与建筑石材。博物馆似一座小山丘傍水矗立,与塘河边上的骑楼、埠头、古桥梁遗迹相生相融,散发着温州地域文化的气息。



浙江省第一座民办石刻博物馆


仅五年时间,一座民办博物馆却创造了超大流量的奇迹,其硬核就是追求人类永恒的美学


青灯博物馆用了3000块古建筑的石头,近12万粒明清时的墙砖,以及源自深宅大院的80万块条石、青砖、石雕和老门台,超过1万工时,将十余种传统垒墙工艺,墙砖整砌,成就长100米、高10米的博物馆侧墙,400平方米天井、500余件砖雕的修复装饰。展示墙上,嵌入花卉纹、万字纹、福寿纹及狮子、大象、马和八仙等古石刻。每一处细节,仿佛都折射出幽幽而过的千年光阴。


新开馆的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西馆,美学追求一脉相承,以“园林式博物馆”为理念,用深山幽谷里3000多吨石材来建,有前院、中庭、后院,有石桥园林、茶室、凉亭,一步一景,兼具现代气质和东方韵味,古朴典雅。是一个高端的综合馆。


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


因“馆”而生,2020年以“全国性东方生活美学集群”为品牌定位的“青灯市集”,敞开大门,广纳贤士,很快就呈逛、展、赏、玩一体化,吸引来自国内外展商游客200多万人次,销售额累计超3亿元,先后获评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省示范级文旅融合IP,成为全国市集“流量IP”。


在未来目标里,青灯要建成中国最大的民办石刻艺术博物馆、浙江省最大的民办博物馆,打造温版“清明上河图”,再现古温州繁华。以打造博物馆集群、塑造全新青灯美学产业园为目标,搭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有趣的人和物来到温州。



青灯市集


艺术赋能 “侨”见世界





2024年11月18日,陈平院长一行来到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调研。青田县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青田”之名,始见于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青田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青田县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石雕之乡、名人之乡、田鱼之乡”,各色文化的杂糅共生是青田的独有魅力。自清代始,青田的祖辈便开始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开拓生活,兼具中西文化的身份背景,也使得他们成为了一座连结青田与世界的桥梁。


调研期间,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委书记林霞、青田县教育局局长陈晓东特邀陈平和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张金成先生参观了青田石雕博物馆、青田侨乡文化馆、世界红酒中心和青田东堡山规划馆,共同探讨文化遗产、艺术赋能与城市建设的相关话题。


青田素以“侨石”之乡名世。青田美石,石雕古今。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青田,近90%的区域为山地。特殊的地质条件孕育出稀有的青田石矿脉,加上当地人世代相传的石雕和篆刻工艺,成就了远近闻名的“中国石雕之乡”。


2006年,

青田石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

青田石雕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青田玉雕历史悠久


青田石雕名满天下,也得益于青田华侨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据1925年英文版《中国年鉴》刊载,早在300年前,便有青田人携青田石雕经古老的“丝绸之路”远赴欧洲,以其致富。青田石雕也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一种符号、跨越时空的文化使者,曾于1904年参加美国举办的圣路易博览会,1915年参加巴拿马世博会……新中国成立后,青田石雕更是常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作为中外友谊的见证。温润如玉的青田石雕,不仅让世界人民看见了中国精湛的雕刻技艺,也让青田名扬海内外。



对于青田,著名作家黄亚洲曾形象地比喻:华侨是出国的“石雕”,石雕是没有出国的“华侨”。而如今,葡萄酒正成为从海外回归故乡的“新华侨”。300年前,青田华侨先驱身背石雕产品,远涉重洋,勇闯欧洲;300年后,在海外事业有成的青田华侨用集装箱运回红酒,扬帆远航,荣归故里。


精美绝伦的青田石雕作品


博物馆里陈设的玉雕工具

玉雕工具:玉不雕不成器


左起:陈平院长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委书记林霞、青田县教育局局长陈晓东、青灯石刻博物馆馆长张金成探讨交流侨文化与国际传播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陈平院长谈到青田石雕艺术发展到今天,需要考虑到当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的结合,既能传承传统工艺,又能让世界各国的消费者产生购买认同与审美趋同,需要做观念上的调整,创作出更富有时代气息的玉雕作品。让不同的消费者在赏心悦目中,进一步了解中国玉文化的内涵与雕刻技艺的精深。


以侨为桥,将酒文化引入青田



作为华侨之乡,青田拥有悠久的红酒文化和品鉴传统。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青田华侨回国探亲的伴手礼中就出现了葡萄酒的身影,亲友聚会时,葡萄酒与黄酒、白酒一样早早登上了青田人的餐桌。截至2023年,青田县有38.1万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红酒文化在青田的流行,欧陆风情一条街、葡萄酒展销文化中心、侨乡进口商品城……带着异域特色的建筑和标志近年来不断涌现。青田华侨不仅仅“走了出去”,更把海外的商品和文化“带了回来”。


让游客更好地理解红酒的种植文化


青田利用华侨资源,将葡萄酒产业作为青田进口商贸中的支柱产业,建立“世界红酒中心”,让不生产红酒的青田,成为全世界的优质葡萄酒集散地。11月16日至18日,第六届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暨青田进口葡萄酒交易会在浙江省青田县侨乡进口商品城隆重举行,让“世界红酒”成为华侨之乡又一张令世人瞩目的新名片。 




参观中欧地理标志科普中心


参观沙盘里的东堡山华侨文博生态城


规划中的青田东堡山华侨文博生态城以瓯江文化、华侨文化、石雕文化为主题,计划建立石雕、咖啡、红酒等博物馆,形成博物馆群,成为华侨之乡的“文化高地”。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发挥强大动能,赋能乡村振兴,为促进石雕文化、华侨文化等青田特色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提供展示平台。


通过本次调研,更好地了解了瓯江文化的内容与丰富的内涵,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与有关部门也建立了友好的联系,希望今后能够共同建产学研平台,为大湾区的青年学子来青田的侨乡研学、为青田玉雕产品的当代设计赋能,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力量。



图片 I 暨南大学 青灯石刻 温州新闻网 网络

编辑 I 陈敏 审核 I 陈平


特别声明:本平台图片均搜集自互联网,目的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无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留言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